“小菌菇”撑起“共富伞”

常山政协开展“U协商”

  联谊报讯  常山县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食用菌之乡”,其中猴头菇为“常山三宝”之一,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菇”。2023年,全县食用菌栽培量达1758万袋,产量5193吨。

  为助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小菌菇”撑起群众“共富伞”,县政协于今年7月成立课题组,实地走访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

  日前,县政协开展专题“U协商”,政协委员、企业与种植户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壮大食用菌产业”,就加强顶层设计、扩大产业规模、发挥特色优势等深入协商互动。

  “林下环境可以提高食用菌的存活率、降低生产成本,食用菌采摘后的废料也能作为树木生长的有机肥料。”县政协委员、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昆喜建议,充分利用“两柚一茶”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复合经营模式。

  县政协委员、天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鸿翼建议,明确常山食用菌产业的定向培养方向,以猴头菇为主抓手,挖掘猴头菇药食同源营养保健价值,全面开发药品、保健品、饮料、即食品等系列加工产品。

  “希望给予食用菌企业更多政策倾斜,进一步支持帮助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对接合作,有效促进企业精深加工、规模化生产。”捷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海丰把食用菌企业的呼声带到了活动现场。

  农光未蓝农业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邹文俊提出,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完善产业链配套,有效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积极打造食用菌农文旅现代化综合园区。

  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资规局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意见建议。

  县政协主席许茂华表示,要充分发挥政协优势,广泛汇聚智慧力量,以履职实效推动食用菌产业迈上新台阶,为常山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通讯员  汪菁萱  本报记者  何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