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提振乡村经济
![]() |
□衢州市政协委员、龙游县政协主席 吴剑锋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迭代发展,乡村旅游步入转型升级阶段,由单一的“餐饮+休闲”,向有深度的休闲体验、旅居生活转变。通过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新空间,将成为提振乡村经济的重要方向。
现状
生态资源良好。衢州是浙江的重要生态屏障、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9.66%,负氧离子含量高,有国家森林乡村44个,省级森林村庄113个。水资源优质丰富,建成省级美丽河湖44条,催生柯城区“最美两溪”、衢江区“幸福之源,白鹭之洲”上下山溪、龙游县灵动灵山港等美丽河流。空气质量总体良好,有12个省级避暑气候胜地、5个乡村氧吧、7个气候康养乡村。
人文底蕴深厚。衢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美誉。乡村历史悠久,孕育了世遗文化、宗族文化、古道文化、抗战文化等多元文化。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57个,省级传统村落83个;省一级古道17条。非遗资源丰富,全市各县(市、区)现存国家级非遗12项、省级非遗86项、市级非遗340项,项目涵盖民间文学、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
工作基础较好。近年来,衢州持续发力,深耕乡村农文旅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乡村风景串珠成链,通过“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形成3条风光带、6大样板区、18个特色点、18组美丽乡村群。乡村名片越擦越靓,打造了柯城新姜、龙游蒲山、开化下淤、衢江盈川等一批特色村落。“鲜辣”美食形成特色,“三头一掌”、衢州酱粿、凉拌粉干、衢州烤饼、龙游发糕、开化气糕火“出圈”。文艺赋能激发乡土活力,余东农民画、溪口泥美术馆、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引领乡村新潮流。
当前,衢州文旅不断迭代升级进入全域振兴、全面开花的大旅游时代,凭借别出心裁的旅游营销思路,成为话题感十足的网红目的地。今年1~8月,全市接待过夜游客数量同比增长30.19%,增速排名全省第一;接待全域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5.75%;上半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8.6%。其中,乡村游脱颖而出,“衢味十二记”乡村漫游线路、“趣乡村·衢乡村”系列活动等农文旅深度融合产品备受青睐。
问题
要素分散,缺乏系统规划。农文旅融合涉及众多领域,但部分建设主体未能进行统筹,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项目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一些项目存在部门各自为战、要素资源“撒胡椒面”现象,部分项目旅游专用设施不健全,影响可持续发展。
内容同质,文化挖掘不深。依赖于浅层次的项目堆积,部分乡村为了迎合潮流,在没有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迹、大型农业基地等情况下,生硬嫁接旅游元素,存在着一定的去农化倾向,农事体验、传统饮食、农耕文化等方面的深度挖掘不足。
业态单一,产业渗透不足。多数乡村农文旅融合局限于山水景区、乡镇村落的简单观光游览,除传统的农家乐、垂钓等外,新奇独特、互动感强,可供游客体验的农文旅项目少,未能打造出爆款项目。
人才不足,管理运营薄弱。运营理念传统,难以吸引大量游客并形成用户黏性。运营人才不足,与周边江西葛仙村一个村就有200多人的运营团队相比,运营队伍数量、能力和模式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村播达人稀缺,大多数创作者的作品传播力不够、影响力不大。
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一是精选合适村及“潜力股”。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一哄而上,要在项目开展前,对整个周边区域和同类竞争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实现联动发展;不具备条件的乡村不能随意发展乡村旅游,避免遍地开花。二是“整村IP化”打造思路。各部门要通过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做好“千万工程”后半篇文章,充分尊重乡村独特的艺术根基、民俗文化、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最大程度保留乡村特色建筑和生活区域,延续乡村风貌和乡愁记忆。
赓续特色文化。一是加强保护利用。让更多专业人士对农村传统优秀文化进行艺术化再造和时尚化表达,努力实现人文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通过活化农村闲置房屋,打造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特色民宿或旅游休闲空间。二是丰富乡村旅游体验。对优秀传统耕作方式、生产生活习俗等进行展览展示,将传说故事、传统曲艺等“原汁原味”地嵌入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唤起人们的乡愁。在“趣乡村”活动中可上新“农遗旅游”“丛林露营”等项目,不断强化城乡链接,反向输出乡村独有魅力。三是推动非遗传承。打造非遗工坊、体验中心、传习基地,引导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制作全过程,交互式参与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出古法研学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龙游皮纸”“邵永丰麻饼”等非遗项目制作技艺,为游客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将“西安高腔”与国潮相融合,开展国风游园会和国潮专场等演出活动,以乡土民风和文化内涵吸引游客来了还想来。
丰富旅游业态。一是延长“产”的链条。依据村情民情,差异化打造民俗村、乡村乐园、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构建多点开花、多业融合的农文旅发展场景。开展独具特色的农耕体验、农业观光、果蔬采摘、户外研学等农文旅项目。二是拓宽“富”的渠道。让文创产品和业态既彰显区域特色,又富有内容质量,讲好产品故事,让文化底蕴得以凸显,“游”与“购”相得益彰。将乡村文化融入农产品设计,让实用产品更具观赏性和价值,成为代表性的伴手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融入“酷”的元素。提升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科技含量。通过5G、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等加持,提升乡村旅游科技味。
完善运营体系。一是在机制创新上,要突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主体有力,相关部门要当好“店小二”,加强全域统筹谋划,全方位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村集体要当好大股东,建立桥梁纽带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运营共建共享;市场主体要当好运营师,坚持乡村运营为农服务宗旨,助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二是在模式创新上,要强化数智赋能,综合应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绘制用户画像,实现精准推送与个性化营销,可借鉴广东省自力村、贵州省台盘村分别借助热门影视剧和“村BA”成为网红乡村。三是在人才建构上,要坚持“育与引”双向发力,特别要重视引育现代新农人,加快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进“乡村CEO”“农创客”等群体培育,更加精准全面支持引导青年入乡发展,为乡村运营提供优质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