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绍兴上虞区政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绍兴上虞区正致力于巩固提升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将上虞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成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金名片。

  现状

  区委高度重视,切实加大保护力度。区委区政府持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集中力量开展五水共治、新时代美丽行动等工作,全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呈不断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9年来连续提升,AQI优良率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美丽浙江考核获得“三连优”佳绩。

  部门主动作为,形成联动保护模式。全区上下整体协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水利局探索构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价技术体系;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收容救助保护工作;公检法联动执法司法,率先成立全省首个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

  镇(街)持续发力,打造有效保护区域。各镇(街)立足区域生态资源优势,推动区域环境治理向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升级。如章镇镇举办野生动植物保护月暨“爱鸟周”活动;丁宅乡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展馆”;上浦镇依托石井水库白鹭、水杉等动植物资源,打造现实版的绿野仙踪。

  社会积极参与,促进共保意识形成。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捕杀“野鸭”“麻雀”等野生动物的行为逐年减少,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有所提升。在此过程中,社会组织发挥了较大作用。

  短板

  持续性保护面临挑战。生态系统保护的整体格局还没有形成,无论是人们的意识、理念,还是规划、施工,都不够持久。一些部门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缺乏专业指导,专业人才数量匮乏。

  规范性保护存在短板。生态系统保护的制度机制还不够完善。如自然保护地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单位,权责边界有待明确。生态修复资金使用、补植放流成效监督等方面,仍然处于探索层面。生态恢复性司法启动时间较晚,修复周期偏长,不利于生态环境快速修复。

  改善性保护受到制约。当前,人类生产活动、外来物种入侵等情况仍然制约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人们对珍稀动物保护意识日渐普及,但对一般性动物的保护仍然缺乏意识。

  建议

  工作目标

  全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稳步建立,县域内生物多样性状况得到全面评估,基本完成虞南山区生态空间构建、虞北滨海湿地和主城区(杭州湾)生态涵养区建设,优化上虞区生态红线,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持续推进上虞“生态之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城市创建,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的生态功能得到全面加强,重点保护物种的栖息地质量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在协同治理上走在前列。构建上虞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长久稳定的保护空间。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推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的地方范例。

  在可持续利用上打造样板。加快构建体验基地,推动丁宅乡传统蚕桑文化知识与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的特色保护模式逐步形成,确保经济活动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发内生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实践样板。

  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上作出示范。争做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以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向世界展示美丽上虞建设成果,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愿组织、公民主动参与的新局面,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美丽上虞。

  工作重点

  曹娥江(示范区):曹娥江水系记录了约730种水生生物,新东进闸水域栖息着濒危物种——松江鲈,资源十分稀缺,亟须加强保护。曹娥江水域要实现“人游江船,鱼翔浅底,云雾绕山,鸟鸣蝶伴,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丽诗画。

  滨海湿地(珍稀区):作为杭州湾独特的生态公园、秋冬候鸟迁徙路上的“加油补给站”,要打造成为“候鸟迁徙会客厅”,积极培育天然的鸟类保护珍稀区。

  虞南山区(丰富区):以现有生物多样性集聚地为基点,依托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分布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恢复区、保护区,集成打造生态型森林公园,为动植物生长提供庇护的“天堂”。

  上虞主城区(脆弱区):作为城市人口主要集聚地,人类社会活动较为频繁,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系统影响范围最广、程度最高。要将主城区打造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主阵地和生活实践地,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实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馨场景。

  战略任务

  构建制度规划体系。一是保障生物栖息地面积占有比例(保量),将生物生境空间视为规划资源调配的底线之一优先考虑。二是规划重要生境范围(划区),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栖息地-补充栖息地-共生栖息地”的全域多重生境保护网络,确定各级保护生境的位置、范围和规模,按照重要级别分别纳入上虞区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涵养区范围。三是确定重要生境等级(定级)。在现有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空间管控基础上,将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也纳入相应的生态控制线管控范围。四是推进不同斑块连接成网(联网)。将不同级别、不同大小的自然、近自然、半自然斑块沿主要自然边界地带的“服务区”串接,形成网络化的生物空间基底和生态廊道,保障生物物种的生存、迁徙和进化。

  实施社会行动计划。一是持续改进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二是切实加强执法监督和风险防控,建立重要保护物种栖息地生态破坏监测机制,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三是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和全民保护行动,创新保护宣传模式。建设并不断升级宣传研学基地,扩大志愿服务队伍,加快形成生物多样性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强化治理能力建设与保障。一是建立领导组织机构,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计划,定期督查问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保障相关任务和目标的落地执行。二是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建立社会举报线索奖励、案件办理媒体宣传等制度,建立野生动物种群调控和致害补偿制度。三是提升检测评估水平,构建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指标库,建立健全保护修复成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种资源经济价值等评估标准体系,助力重大工程高质量建设和生物多样性高水平保护的动态平衡。四是重视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长效保障机制。

  重点举措

  坚持理念先行。一是在党政层面确立主流风向,建立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制度。二是推进生多保护活动的显性化,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创建,推动生多科普教育进校园、进社区,实施可视化、体验式的系列宣教活动。三是建立丁宅首个生多体验基地的同时,在虞北湿地投资建立鸟类数字体验馆,在“一江两岸”、滨海湿地等区块组织开展鸟巢搭建、听声辨鸟、参与鱼类增殖放流等关爱大自然活动,点燃人们亲近自然、呵护自然的激情。

  坚持以点带面。一是集中力量常年开展曹娥江全域清笼清网行动,打造无笼无网的生多示范河道。二是出台文件禁止曹娥江捕捞许可证的私下买卖转让,确保渔类种群规模丰富发展。三是切实保护曹娥江湿地,在两岸景观林带搭建人工鸟巢、昆虫屋等人工装置,选择四期闲置用房建设开放式曹娥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示馆。四是以曹娥江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滨海湿地、虞南山区和主城区等重点区块生多保护行动的全面开展,加快建设更多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

  坚持业态融合。一是积极推进农旅文商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四季仙果”品牌影响力,打响“上虞尚品”的生态产品区域品牌。二是出台相关激励引导政策,建立“动物乐园”,创建生态保育小区。三是积极推进稳碳增汇工作,实施碳汇本地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增收致富。四是注重传统知识的保护传承,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进行活动推广。

  坚持能力提升。一是实施重要生境周期性调查和设点监测,建立重要生境长期完整的电子数据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的系统集成、深度挖掘、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公益基金,推动区内国际化企业联合成立公益保护基金,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三是加强院地人才合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攻关。四是推进设施设备开放共享,积极推进现有设备在部门之间的共享,逐步向社会开放,并努力实现与相关高校、研究机构设施设备的共用共享,实现数据管理和资源的双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