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强”起来
新昌政协集思广益
联谊报讯 “山有天姥沃洲之胜,水有剡溪水帘之奇。”新昌于千百年间,积淀了大量的历史遗物、山水遗迹、人文遗存,造就了独具辨识度的文化形态。
为赓续历史文脉,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近日,新昌县政协围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协商议政。政协委员、智库专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聚一堂,集思广益。
“努力让新昌文化发光发亮,是我最大的心愿。”县政协智库成员、新昌白云书院院长徐跃龙30余年如一日坚守在挖掘新昌本土文化第一线,他呼吁,充分融入数字化潮流,用VR、AR、交互式展览等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活文化故事。
作为资深媒体人,县政协委员、县融媒体中心高级编辑毛明建议,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创新营销手段和传播方式、加强教育普及与实践等方式,加强特色品牌建设,讲好本土文化故事。
县政协委员、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王春红认为,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定期总结、梳理、归纳,不断丰富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从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县智库成员、县旅游集团市场营销部副经理马骏提出,加强文化研究,在文旅项目中加入文化元素,让游客深度了解新昌的历史文化,变山水之旅为文化之旅。
作为非遗传承人,俞秋红、俞志阳、刘毅等委员建议,对以非遗为核心业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税收和政策扶持,让非遗文化行稳致远。
县政协委员、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演员王嘉瑜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剧团将通过创新剧目题材、探索戏曲+科技等方式,守护好‘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县政协委员、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丁晓峰提出,激发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利用社交媒体,推动传统文化出圈。
县政协委员、祥泰礼仪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莎莎建议,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溯源文章,增强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县政协副主席祝志芳表示,要多要素保护,让优秀传统文化“传”起来、“潮”起来、“强”起来;多载体活化传承,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传承下去;多维度文旅融合,延长优秀传统文化产业链条,打造独具新昌特色的文化金名片。
通讯员 徐梦瑶 本报记者 郭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