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向春风唱鹧鸪
□陈大新
诗歌乐曲,动之以情,往往感人至深,尤其他乡孤旅,征夫思妇,闻家乡之曲,不免泪下襟前。唐人写此情景者多有佳作,如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晚唐著名诗人郑谷《席上贻歌者》也是一首动人之作,其诗云:“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这首七绝首联写一个“花月楼台”的美景,“清歌一曲”的良辰,接下来却落于无奈的情绪之上了。当台上歌者唱起《鹧鸪曲》时,惹动了座中江南客的乡情。有评者认为,此诗当作于长安,九衢显示了大都市的规模,诗从天上一轮明月,到地上万家灯火,自远而近。“清歌”常指没有伴奏的清唱,表演者非有极深功力、极美嗓音,不敢轻易为之。歌声打动了客人,纷纷斟酒举杯。“金壶”指精美名贵的酒器,这里透露了主客之尊。此时,诗人唤酒家取来纸墨,挥毫成一绝句,递给歌手,以“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向演唱者致意。因为这首《鹧鸪曲》引起了诗人的乡情,使他进入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诗人有太多难以承载的乡思,故说“莫唱”,实则,诗人正是歌者的知音。这首诗中的关键词是:鹧鸪。当时流行的《鹧鸪曲》旋律哀婉清怨,且鹧鸪习性“飞必南翥”,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
郑谷是宜春(今属江西)人,父亲郑史,曾为永州刺史。少年早慧,七岁能诗,前辈诗人马戴曾摸着他的头说“他日必垂名”,侍郎司空图亦曾抚其背称:“当为一代风骚主也。”但他的进士之路并不顺畅,至少两次落第。郑谷久困名场十几年,曾迁居同州、京兆,广谒前辈,除曹邺外,还有京兆尹薛能、建州刺史李频等,诗艺愈加精进,诗声初著,被列入“咸通十哲”中。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攻入长安,诗人曾流落巴蜀、荆楚间。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从鄠县尉做到都官郎中,所以世称“郑都官”。天祐元年(904)归隐于家乡仰山书堂,卒于北岩别墅。
郑谷因有《鹧鸪》诗盛传于世,故又被人称为“郑鹧鸪”。其诗云:“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犹以“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联著称。《五代史补》载,诗人齐己携诗往谒郑谷,出《早梅》,有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投拜称:是吾一字师也!郑谷有《咏雪》诗云:“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有善画者段赞善,采取了郑谷诗意,画一图,曲尽潇洒之意,持图送与郑谷,成为一时佳话。
郑谷不喜欢高仲武的《间气集》,而偏爱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有诗云:“殷璠裁鉴英灵集,颇觉同才得旨深。何事后来高仲武,品题间气未公心。”此诗载于《郑守愚文集》卷三之《读前集二首》,为其一,其二云:“风骚如线不胜悲,国步多艰即此时。爱日满階看古集,只应陶集是吾师。”这些都可见出他的诗歌创作理念。
郑谷曾有《国风正诀》一卷,元代尚存,后来佚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