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蒙《谷口春耕图》

王蒙《谷口春耕图》

  □郑学富

  元末明初画家王蒙所作《谷口春耕图》,纸本,纵124.9厘米,横37.2厘米。该图远景描绘了崇山峻岭,高峰耸突,瀑布高悬,山谷幽深,几处茅舍点缀其间。近景谷口山溪蜿蜒、潺潺而流,一片田野平畴、阡陌交错,一农夫正在扶犁驱牛耕地,一人插秧,一峨冠博带之高士手持拐杖在旁观看,小溪边一头戴斗笠者在垂钓。小溪旁绿树掩映下一草庐小院,房舍俨然。一仆人手拎饭盒望着小溪对岸,好像是为耕种者送饭。整个画面层次井然,透露出一股世外桃源的恬淡之气。这是王蒙借“谷口躬耕”的典故,抒发自己远离尘嚣、闲适隐居生活的思想情感。

  “谷口躬耕”出自《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西汉隐士郑子真在谷口(今陕西省境内)隐居躬耕,修身养性,不是自己织布做成的服装就不穿,不是自己种的粮食就不吃。汉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礼聘郑子真出山,但他始终不改初衷,耕读不仕,其清高节操名震京师。李白《赠韦秘书子春二首》诗曰:“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出身于书画世家,天赋极高,自幼就喜爱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他年轻时曾出任理问一职。在元朝统治时期,南方汉人地位最为低下,被列为第四等人,尤其是读书人被嘲笑为“八娼九儒十丐”,地位仅高于乞丐。王蒙在官场深受排挤,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心情非常郁闷。他的好友倪瓒写诗劝他隐居山林专业画画,诗云:“野饭鱼羹何处无,不将身作系官奴。陶朱范蠡逃名姓,那似烟波一钓徒。”于是王蒙弃官隐居于黄鹤山(今杭州东北临平星桥一带),自号黄鹤山樵和黄鹤山人。他在这里览云观山,会贤访友,读书、画画、写字,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悠闲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山川河流素材,所以他的山水画多以隐逸、读书为题材,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内心对隐居生活的极致向往,也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在绘画中既表现了枕石漱流的幽情逸致,也反映出不仕元廷的高节迈俗,将山水画的隐逸性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他的这类作品平静超脱,沉郁深秀,浑厚华滋,能给人以精神上极大的放松。这一时期是王蒙创作的高峰时期,其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就是出现在此时。清人孙琮有诗云:“昔年王叔明,兹山寄遐踪。以笔代樵斧,画山尽千松。至今尺幅上,古法人独宗。”王蒙与倪瓒、黄公望、吴镇被后人称为“元四家”。

  《谷口春耕图》创作于至正十七年(1357)前后,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后流传600多年,历经众多收藏者。画幅内有多人题诗。王蒙自题诗居中:“山中旧是读书处,谷口亲耕种秫田。写向画图君取貌,只疑黄鹤草堂前。”因题诗中有“黄鹤草堂”四字,故又称为《黄鹤草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