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政协创新履职解民忧

“民生议事堂”来了博士工作站

  联谊报讯  近日,丽水学院“莲鸭共生”基地博士工作站落户莲都区老竹畲族镇“民生议事堂”。

  博士工作站怎么进了“民生议事堂”?

  “自上次‘民生议事堂’活动后,莲田里经常有博士来采样研究,并给我们养殖户提供指导建议,我们更有信心了。”三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丽平高兴地说。

  朵朵荷花下,一只只麻鸭穿梭其间,形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美景,这是老竹畲族镇“莲鸭共生”生态种植模式的生动场景。

  当地将白莲生产和麻鸭养殖有机结合,生产无公害的白莲和优质鸭肉、鸭蛋,每亩可实现15000元收益,构建了“一亩田、百斤莲、千斤蛋、万元钱”的“莲鸭共生”农业特色产业体系。

  这一模式在发展推进中,也出现了产业规模做不大、产业化层次较低、项目途径狭窄等难题。

  助解急难愁盼、助力共富产业,去年9月,莲都区政协在老竹畲族镇围绕“‘莲鸭共生’模式促共富”议题开展“民生议事堂”活动,并邀请丽水学院生态学院教授汪冶现场指导。

  汪冶结合前期调研提出,要深度挖掘产品价值,将莲子、鸭蛋等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既增加经济收益,又提高产业知名度。

  得到专家指导,农户们都很高兴。老竹畲族镇委员履职小组组长叶伟权现场提出,希望和学院定期联络,请专家多来莲田里“把脉问诊”。

  “我们团队正好有农业生态、畜牧养殖等专业对口的博士,可以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汪冶马上答应。

  协商中达成初步意向后,区政协积极推动成果落地转化。经过多方努力对接,丽水学院莲鸭共生基地博士工作站在老竹畲族镇“民生议事堂”正式揭牌成立。

  该博士工作站由汪冶牵头组建,以“民生议事堂”为载体,与老竹畲族镇党委、“莲鸭共生”基地联合培育,现已有10余名博士进站。

  “这是全市首个在‘民生议事堂’成立的博士工作站,是区政协、老竹畲族镇、‘莲鸭共生’基地和博士团队四方互惠合作的多赢成果。”区政协副主席虞海雄说。

  “基地能为博士们提供生物样本、科研场地等支持,博士们能够深入田间地头精准开方、深掘产业价值。”老竹畲族镇党委书记叶刘军期待通过与博士团队的合作,推动产业链、人才链与技术链全方位联合,拓展“莲鸭共富”新路径,为富美莲田注入新活力。

  本报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赵卓  汤颜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