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塘”与“尿遁”
王厚明
□王厚明
在嘉兴海宁的钱塘江岸,有一条以条石垒砌而成的“捍海大堤”。历史上的海宁潮汹涌难测,残破的塘堤时时溃决,动辄人畜漂流、庐舍荡然,屡屡发生“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的悲惨景象。
自宋代起,朝廷开始建立与海塘修筑相关的责任追究和保固制度。清朝雍正年间,实行塘官“责任制”。修建海塘时,每位责任人的姓名、修筑海塘的长度和时间都要镌刻在条石上,为海塘建筑工程质量负责。一旦负责管辖的海塘堤毁失事,不少筑塘官员竟不惜以“跳塘”之举纵身大潮,殉身自责,令朝野和世人为之震惊。
据《海宁市志》等载:远在东汉年间,就有一位名叫周凯的塘官,面对江潮摧堤,怆然呼曰:“吾将以身平之!”言罢,即以身扑潮而亡。乾隆年间,曾有一次大潮冲毁鱼鳞石塘20余丈,督阵修塘、护塘的赵姓塘官面对破塘痛呼:“吾身为塘官护不了塘,无颜面对皇上,无脸见于百姓,惟有以死铭心。”随即纵身跃入滔滔潮水之中。如今,在海宁的塔山坝上就有这样7座因护塘失败而跳塘自裁的塘官衣冠冢。20世纪90年代,国家因建造标准海塘曾大面积迁移塘上坟茔,但对这7座特殊的塘官衣冠冢却破例给予了保留,这无疑是对这些以命担责的塘官的一种敬重。
潮灾无情,非人力可遏。危急关头,塘官何不携家眷逃逸,而舍命跳塘?尽管原因多样,但是身为塘官,他们没有诿过于人,而是毅然担责,跳塘殉职,可谓是极端负责、勇于担当的高风亮节。正如清代民间颂扬跳塘官员的唱词:“塘损堤毁民有患,魂归江潮致三洲。塘上风起芦抚草,是非曲折后人书。”“跳塘”正是对“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的最好诠释。
惊诧于“跳塘”的壮怀激烈,不由得想到了时下令人耻笑的“尿遁”。尿遁,本是因刘邦而起。项羽摆鸿门宴要杀刘邦,宴到中途,刘邦借口腹中涨水,起来如厕,谁知一去不复返。“尿遁”由此而来,如今成为网络流行词,意指逃避责任的人,即有问责时或是遇到棘手问题,常借口要上厕所来逃避。
怀“尿遁”心态者,其言行举止离不开三个字:一为“躲”,“尿遁”者万事“躲”为先,凡事图个清静。抱有“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之心,干事先问有没有风险,要不要考核,会不会追责,只求保险、怕担风险,遇到矛盾绕着走,在责任义务和岗位职责面前喜“躲猫猫”,大是大非面前不敢亮剑,矛盾冲突面前不敢直面,危机困难面前不敢挺身,歪风邪气面前不敢斗争,往往托“上个洗手间”一遁了之。
二为“推”,“尿遁”者善于上推下卸、敷衍塞责,习惯尸位素餐、拈轻怕重,遇到问题推诿扯皮打“太极”,对历史遗留问题是“新官不理旧账”,对亟待解决问题是“我们再研究研究”,对棘手敏感问题是“我已经反映了”。该拍板时推给上级“请领导阅示”,有任务时推给新人“多让年轻人锻炼”,出问题时推给他人“这个不关我的事”。
三为“躺”,“尿遁”者如遇遁不了的情形,就会以躺为遁,典型症状就是心态“佛系”、状态“躺平”、工作“摆烂”,遇到任务“两眼一闭”装看不见,碰到难题“两手一摊”这干不了,如有责难“两腿一伸”躺倒不干。做人做事一颗“玻璃心”,动辄“撂挑子”“破罐子破摔”,常以“无欲无求”拒绝责任,以“干也没用”逃避责任,以“你奈我何”无视责任。不可想象,当遭遇江潮摧堤之难,“尿遁”者能担当重任、迎难而上,指望“尿遁”者以命殉职更是绝无可能。
“跳塘”看似一种极端,却是遭遇汹涌潮患而屹立不倒的民族灵魂。“跳塘”之所以为后人称颂,是因为跳向的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责任担当,更跳向的是舍生忘死干事业的精气神。而“尿遁”看似并无大碍,但在“位”与“责”面前,早已是缺“钙”的“软骨病”患者。“尿遁”之时,遁去的是人格和精神,也遁去了一个人最宝贵的勇毅和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