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呼我为”,西湖政协这样“为”

  □通讯员 郭笑启 本报记者 汤媛媛

  “谢谢李医生,最近睡得好,气色也好多了。”

  “多亏了李医生的耐心疏导,我们家孩子最近不讨厌去上学了,读书也认真了,老师都夸他表现好。”

  在杭州西湖区翠苑一区的一间特殊诊室里,这样的温馨场景时时发生。

  一对一治疗失眠问题、面对面开展心理疏导、手把手传授解郁良方……每周二晚上,区政协委员、省立同德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李晓一都会带领团队成员,在这里为群众提供心理治疗和康复咨询服务。

  “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医生的专业服务,很多人超羡慕我们呢!”居民沈金财乐呵呵地说。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先后3次深入翠苑一区社区调研,作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重要指示。西湖区政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积极探索“民呼我为”具体实践,助力解决民生问题,让幸福可感、可知、可及。

  “同意。”“我们也要有电梯了!”今年7月,经过长达2个小时的听证协调,区政协委员、金道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申柱石发挥专业优势,促成小区3幢4单元加装电梯现场同意书的签署。

  “前后经过1年5个月,电梯终于要装起来了,再也不用羡慕别人住电梯房了!”66岁的马晓云家住7楼,签署同意书时高兴地说。

  作为典型的“双老”社区,加装电梯成为翠苑一区大多数居民的心愿。但由于费用等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闹矛盾。申柱石和法律护航委员工作室成员及时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有效缓解矛盾、疏通情绪。如今,该小区已加装电梯19台,为300余户居民提供了便利。

  2021年底,翠苑一区未来社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如何打造居民心中理想的未来社区,成为改造初期的最大难题。社区外墙用什么色彩?单元门怎么改?停车问题怎么解决?上百条不同意见摆在大家面前。

  居民的呼声怎么应、如何为?吕群芳、蔡阳敢等委员深入调研,提交了《关于加快未来社区建设步伐,推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议》《关于高质量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建议》等8件提案,助推翠苑一区未来社区改造提升。

  2022年4月,区政协在翠苑一区创建“民呼我为·协商驿站”,围绕群众关注热点问题,定期开展活动,把协商桌搬到了居民家门口。

  首场活动以“未来社区建设,我们准备好了吗?”为题,董红亚、李澍田、吕群芳等6名委员提出加强适老化改造、加快一体化数字平台建设等六大方面20余条意见建议。

  在提案办理和“协商驿站”首次协商成果的基础上,当年9月,区政协组织翠苑街道“民生议事堂”、翠苑一区“协商驿站”围绕“打造未来社区全域一体化数字平台”开展联动协商,相关建议得到区委、区政府采纳。

  一场场协商、一条条建议,居民心中理想的未来社区画卷变得越来越清晰。今年6月,翠苑一区未来社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通过省级验收,由此,这个已届“不惑之年”的大型老旧小区完成了新一轮焕新——

  葱茏的绿树下,一幢幢居民楼整饬一新;一条干净清爽的主干道串联起老年食堂、文化家园、婴幼儿成长驿站、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等民生综合体,服务3000余户家庭;初心广场旁的古朴廊亭内,居民聊天、议事,笑意荡漾在脸上……一个大物业统管、多场景集成、全智能运营的未来社区已逐渐形成。

  一路见证着变化的区政协委员、翠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刚感慨道,整个未来社区建设过程就是区政协落实“民呼我为”的协商实践。

  发生在翠苑一区的图景,只是一个缩影。围绕“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提升”开展专题协商;开展肢残人足球体验赛,让残疾人朋友感受亚运氛围;为留下古镇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建言支招……在商圈里、古镇中、茶园边,委员们履职为民、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充分发挥政协协商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区政协主席叶泽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倾听群众呼声,真情服务群众,让群众真切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中作出政协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