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宝马车?
陈鲁民
□陈鲁民
普通国人认识的豪车不多,辨识度最高的就是奔驰、宝马。特别是宝马,大气优雅,做工精细,名字还吉利好听,尤受国人青睐,因而常把荣华富贵与宝马连在一起。早些年,就有个马姓美女在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里大放豪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一时成为新闻人物。
按理说,究竟是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坐在自行车上笑,都是个人自由,是不同价值观的选择,他人无权干涉。据说那个美女至今还在寻寻觅觅,努力寻找在宝马车里哭的机会,可富豪们也不是傻子,不会给那些一心爱慕虚荣者轻易上位的机会。咱们只好祝福她有志者事竟成,早日好梦成真。
可是,没想到坐在自行车上笑也有人干预。一个小学老师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怡然自得,很觉畅快。某学生家长却看不过去了,公开指责老师说:你骑自行车上下班,会让我的孩子怎么想?老师不解,学生会怎么想?家长又继续开导说:我孩子从小就是坐宝马车长大的,如果让他看到读了那么多年书的老师还骑车上班,就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影响孩子的读书积极性,会耽误孩子的大好前途。所以,建议老师也买辆车上下班。
不知是贫困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还是这位家长的脑回路太奇葩,逻辑太惊骇,让人无言以对。宋代赵恒曾在《劝学诗》里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按该家长的思路,得与时俱进,再补充一句“书中自有宝马车”。从这个逻辑出发,没有宝马的老师就难为人师表,没有宝马的科学家就不足以成为孩子们的奋斗目标,没有宝马的官员也难负众望,大伙还是都赶快凑钱买车吧。再说一句秋后算账的话,如果多年后,这位家长的孩子没坐上宝马车,是不是还要追责骑自行车的老师呢?
教育的意义,是传授知识,提高素质,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建设者。至于能不能成为日后坐宝马的人,那要看他进入社会后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消费观念,与老师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没有一点关系。王健林、曹德旺、李嘉诚、马化腾、李彦宏、雷军等叱咤风云的商界巨擘,他们当年的老师,又何曾开过宝马、奔驰?
我有个邻人,家境一般,就把翻身的机会寄托在孩子身上,没事就在院子里转悠,教小孩认宝马、奔驰等豪车,才五六岁年纪,就对各种豪车了然于胸,无所不知。这位家长与那个嫌弃老师骑自行车的家长的良苦用心,可谓异曲同工。只是不知道将来孩子们会不会因此有所受益,毕竟认识豪车与开上豪车还是两回事。
鲁迅先生曾在遗嘱里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每个家长也应持这样的豁达心态,孩子长大,能当老板开上宝马固然好,骑自行车当普通劳动者也不错,关键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人,让大伙为你点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