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数实融合标杆城市
——宁波市政协“阿拉甬商有话讲”聚识聚智
滕艳芸
![]() |
![]() |
![]() |
![]() |
![]() |
□通讯员 滕艳芸
近日,宁波市政协举行“打造全国数实融合标杆城市·阿拉甬商有话讲”政企协商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又一次双双来到现场,与企业家、政协委员畅聊“甬”闯数实融合新赛道,表示要把促进数实融合作为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重要方式,以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全力打造全国数实融合标杆城市。
根据市委要求,市政协精准把脉、精心谋划、创新搭建“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阿拉甬商有话讲”政企协商平台,为党政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搭台,助推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主席徐宇宁表示,政企协商会计划每季度举办一场,分领域、分行业共研问题、共商对策、共谋发展。
去年11月16日,“阿拉甬商有话讲”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为主题高规格举办首场活动,市委书记、市长双双到会,行业大咖云集,争相为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会后仅一个月,市政府与吉利集团举行新能源汽车整车系列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今年5月,《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正式发布;为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关于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若干意见》也配套印发。
今年3月23日,彭佳学再次走进市政协“阿拉甬商有话讲”政企协商会现场,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共商新时代宁波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目前,“建言清单”正在有条不紊地落实中。
7月13日,第三场“阿拉甬商有话讲”以“打造全国数实融合标杆城市”为主题又一次开讲。实体经济是宁波的“看家本领”,数字经济是宁波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跑在数实融合新赛道上的市场主体越多,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底气越足,动力越强。企业家、政协委员的真知灼见中,处处体现着数实融合。下面,一起来看他们的精彩建言。
市政协委员、中国联通宁波市分公司总经理曾国峰:
加快建设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
当前,宁波正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打造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数字经济强不强,关键看底层技术支撑够不够“硬”。
近年来,宁波坚持“网络先行、算力支撑、技术升级、应用融合、产业协同”的发展建设路径,全面推进数字新基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围绕打造全国数实融合标杆城市目标定位,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需进一步强化系统谋划、整体部署,聚焦“优机制”,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环境;聚焦“高品质”,适度超前建设网络基础设施;聚焦“提效能”,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不断推进网络、算力、基础设施全链条升级、协同化发展,夯实数实融合发展底座。
市政协委员、浙江迈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正荣: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齐头并进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新方向,正推动宁波不断释放数字经济动能。建议完善宁波数字产业管理部门设置,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深化细化政策体系。从政府层面上协调统筹、形成合力,集中精力培育数字企业,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数字产业统筹发展机制,打破现有数字产业“洼地”现状。建议政策层面将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区分开。明确发展导向,旗帜鲜明地扶持数字产业并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加大对本土优秀数字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力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在资金层面设立创投基金,释放数字企业集群效应。
和利时卡优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东红:
聚焦关键共性技术攻坚
宁波要像重视高速公路、水电油气等基础设施那样,重视工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底层技术研发投入,围绕架构再造、体系再造、技术突破、产业重塑,争取更多发言权。
建议加大对核心高端基础软件投入大的企业的配套研发资金支持。希望银行能针对软件企业的主要成果等无形资产的抵押出台行之有效的规则。鼓励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建设工业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在数字化成熟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开创工业智能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以技术研发突破为先导,由政府支持建设数字化转型,构建操作系统+行业应用的新型生态服务模式,树立宁波在全国智能制造服务中的标杆地位。
宁波数益工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盛华:
厚植制造业沃土引领发展
宁波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存在行业风险投资不足、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普及不足、数字化落地价值成效待提升、软件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与国内主流风险投资的合作,持续投入软件研发,引导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各类专项基金,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支持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发挥产业集聚功能,打造产业链,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概念普及,打造转型区域样板、行业样板,鼓励研发轻量化、低收费的数字化软件产品,降低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面向中小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投入补贴。注重数字化工厂落地实效,从工业工程的角度来衡量数字化效果。加强软件技术开发人才的吸引和培育,既要加强本地软件人才培养和留用,也要加大外部软件人才招引力度。
雅戈尔服装制造有限公司信息总监顾跃君:
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对于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储备不足,在宁波本地较难找到能够匹配的供应商,希望政府能够牵头搭建宁波本地的优质高科技生态圈,推动数字化转型。新一代高新技术的应用试点研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建议政府补贴政策向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方面倾斜,大力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高科技公司。企业数字化转型、自主研发创新均离不开IT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整个宁波的科技创新氛围,希望建设一个能够容纳高科技人才的“蓄水池”,为宁波数实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市政协委员、宁波中科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院长黄晁:
“技术+场景”“融合+重塑” 构建数实生态
宁波深入探索“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模式,积极培育行业云制造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服务宁波实体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建议下一步加大数字技术领域人才、平台等引进培育,建立健全数字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产学研联盟,加快培养“数字工匠”“数字工程师”;通过数字技术+行业集群融合发展形成示范,行业集群地区大力建设产业大脑平台应用,通过政府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牵引等方式,鼓励广大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积极应用产业大脑平台的数字服务提升生产效率;鼓励发展数实融合创新应用和模式,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及融合,政府部门应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规划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技术在实体经济的应用。
中控集团、蓝卓数科创始人褚健:
发展工业操作系统 推进数实融合发展
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驱动、软件定义的“自感知、自优化、自决策、自执行”的未来工厂,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化升级的必由之路。工业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则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建议依托智能工厂操作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以工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开展工业操作系统、工控安全、工业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构建工业操作系统开源开放生态,培育、孵化一批重点行业的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和工程实施商;开放制造业的应用场景,纵向打通产业合作链条,横向打通跨区域市场壁垒;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标准化、可复制、按需组合”解决方案资源池以及端到端全套服务。
方太集团联席执行总裁何东辉:
发挥链主企业优势打造高端制造业
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领下,方太着力解决产业链安全及韧性发展痛点,并从数字化产品、营销数字化、数字化供应链三个方面入手,开启数字化转型历程。
转型过程中,我们发现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的成熟度不够,基于产业技术生态圈支撑力度不足,数字化及工业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存在缺口,国际化应用软、硬件服务存在断档风险,建议整合资源,提升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思维意识以及方法。引进高层次、高质量的数字化咨询服务,建立技术生态圈,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人才引进以及培养,在高级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吸纳、本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创造更优机会及环境。通过政府或协会平台,共同开展国际化软件技术服务。
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建东:
加速智能制造核心元件产业发展
智能传感器作为发展物联网及其应用的关键和瓶颈,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基础元器件。如今,物联网产业载体多元化+专业化并行,从单个传感器向多物理量传感器+物联网方向转型,亟须创新传感器产品战略,迈向多物理量传感器时代。应以机器人传感器为突破口,寻求更广的市场;以多物理量融合传感器为转型口,寻求更高的战略;以物联网装备应用传感器为切入口,寻求更实的落地。建议不断拓展产业空间,鼓励企业建设核心元件产业园,如在外地建立飞地园区,在甬江科创区建立核心元件孵化园和产业聚集基地,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和实验检测中心等。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核心元件企业发展配套政策,建设传感器产业未来社区,鼓励企业承担国家战略任务,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车规级、工业级认证。
宁波捷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岳彪:
打造一流头部“三化融合”服务企业
建议将企业实际使用5G终端的数量以及运营商的5G流量作为5G+工业互联网项目重要的验收标准。加大对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扶持和推广,学习借鉴优秀经验做法,对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研发投入加大补助,对中小企业使用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宁波发展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鼓励更多工业软件、APP等产品向开源生态系统汇聚,共同助力宁波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