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塘听雨 消夏避伏
戚舟
![]() |
金廷标《莲塘纳凉图》 |
□戚舟
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三伏之“伏”意指进入一年最高温,这时段宜伏不宜动,唯独“莲塘水阁有虚凉”了。因此,农历六月也叫伏月、荷月,值此莲花盛放、莲叶田田之季,莲似乎专为避伏热而生,且随杜甫的《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走进金廷标《莲塘纳凉图》里的避伏胜地。
金廷标,生卒不详,字士揆,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清乾隆年间画家,传世作品有《莲塘纳凉图》《孟母移居图》等。技从其父金鸿,善画山水、人物仕女及花卉,尤工白描写真,曾因向乾隆进《白描罗汉图》获赏,成为宫廷画师。金廷标逝世后,乾隆还屡次题诗怀念,有“足称世画无双画,可惜斯人作古人”著名悼句。
金廷标的代表作《莲塘纳凉图》,画意取自杜甫五律《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中的两联句:“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诗境、画意与消夏祛暑的场景相合,从莲塘伏水阁、赏莲听雨、食莲饮凉及观莲赋诗盛会几个细节,展示了古人“莲夏避伏”的智慧和雅趣。
避伏胜地:莲塘
画面中,阵雨洗诸尘,竹深处清幽,莲叶滚着水珠儿,滴翠作响,公子伏在莲塘边的水阁上,嗅着伴有荷香的微风,好不惬意。搭配莲塘避伏的,一定得有雨。古人为赏莲听雨好生凉,还在建筑上巧费心思。《唐语林》载道:“有自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这“自雨亭”便是引水取凉之作,即便没有雨也能制造出雨。“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刘禹锡的《刘驸马水亭避暑》就描绘了在水阁上赏莲的景致。《红楼梦》大观园里也有莲塘纳凉妙地,即惜春的住所“藕香榭”。《释名》云:“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这水榭房四面莲叶茵绿,曲廊竹桥悠长,过雨的水上荷香阵阵,所以叫“藕香榭”,园中人曾多次在此欢闹避暑。
避伏妙方:食莲
画中公子饮着冰凉的莲子汤,歌女又端上一碟甘凉的藕丝,尽解三伏天里的暑热燥烦。莲子“气味甘平无毒,养神,益气力”(《神农本草经》),有祛火降燥、清热解毒的功效。明代开始,自上而下形成饮莲子汤的风尚,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先帝爱鲜莲子汤”,明熹宗让人依四时之物调整食单,这莲子汤就是他盛夏时节最爱的饮品。除做成汤外,莲子也可直接生食,《清稗类钞》写到“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来宴客。冰凉又回甘的翠绿莲子,确为炎炎夏日的绝佳解暑小食,至今江南多地的街边都有卖莲蓬的,也是道风景。
“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本草纲目·果部·莲藕》),这里说的就是吃藕消暑习俗。藕最补心脾,最能清热,古今吃法有多种,如画上的凉拌藕丝是最常见的,是家家户户溽夏桌上的“常客”。“藕羹方”(《太平圣惠方》)即藕豉汤,味美饱腹,能减轻因暑热带来的厌食感;南方水乡有用蜂蜜调藕的吃法,我家乡则喜用脆藕清炖排骨,最能滋补下火。
避伏盛会:观莲节
观莲节的记载可上溯至三国六朝,《辞源》中有“吴俗以农历六月二十四为观莲节”;东晋地方志《吴郡记》记载“每年六月廿四日,游人最盛,画舫云集”;宋朝《内观日疏》书:“观莲节,晁采与其夫,各以莲子馈遗为欢。”文人雅士和王孙贵族欢聚一堂,以赏莲、饮酒、吟诗、弹唱听曲、为荷祝寿等活动来作乐祛暑,习俗至今仍盛于南方多地。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是杜甫早年困居长安时,陪一些贵公子纳凉时的即兴之作,虽为奉承诗,但经他灵动笔墨一挥,却恰好成就了这幅《莲塘纳凉图》,金廷标用淡雅清透的设色,生动描画出一个相聚赏莲纳凉、食莲吟诗的欢会场景。
在诗与画的隔空交流里,诗人的愁闷烦躁或许得以减轻。在跨越千年与古人的时空互动里,同赏着雨中莲,听着醉吟的诗,嗅着冰甜莲子的清香,三伏天火烤一样的热也消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