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请站在“一米的高度”看世界

宁波市政协妇联界别广泛调研精准献策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当前,宁波已全面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努力为儿童成长创造更好环境。市政协妇联界别开展深入调研,联动相关单位对全市3400多位儿童、4790位家长进行7个方面、20项指标维度的抽样问卷。在此基础上提案建言,站在“一米的高度”看世界,以儿童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现状:

  文体服务供给“多样化”需求未有效满足。面向儿童的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还不够丰富,文体设施接纳和服务儿童的能力有待加强。

  公共资源配置“均衡性”需求未有效满足。当下,宁波承载儿童友好功能的大型儿童公园、户外文体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数量偏少,城乡地域分布不均。

  城市建设发展“表达欲”需求未有效满足。在儿童健康、安全、教育、福利等领域,缺少站在“一米的高度”看世界的视角。

  建议:

  文体供给要突出“丰富性”。着眼儿童现实需求,建立健全儿童文体服务政策,采取政府集中采购的形式,推出适合儿童观看、区分年龄段的文化演出作品,面向全市儿童免费提供。推进传统戏曲剧目、体育赛事进校园,发放儿童专属文体体验券,提升孩子们参与文体服务活动的频次。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体育馆等向儿童错时开放或延时开放,组织开展面向儿童的阅读推广、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体服务活动。

  资源配置要突出“普惠性”。在推进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城乡分布,更好满足全市儿童普遍需求,逐步实现基本服务均衡化。要统筹提升学校和社区(村)整体资源配置水平,并系统融入未来社区、现代社区和“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整体布局打造;要积极推进公共资源在妇女儿童综合服务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的配置和嵌入应用,加强人财物保障,确保适龄儿童享有公平、便利、安全的公益普惠服务。

  城市建设要突出“参与性”。要充分保障在需求表达、方案制定、决策公示、评估反馈等关键环节中的儿童参与权利。要强化宣传教育,既要提高公众对儿童权利的认知度,又要引导儿童正确理解和践行自身权利。在出台相关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决策中引入儿童影响评价体系,建立儿童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工作机制,更好推进宁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