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农忙时

莲都政协深入“粮仓”助解烦恼

  联谊报讯  “三夏”一般指夏收、夏种、夏管,是一年中重要的农事活动。眼下正是“三夏”生产关键时期,丽水碧湖平原的农户们却遭遇了来自农田灌溉方面的烦恼。

  碧湖平原是丽水三大平原之一,素有“处州粮仓”之称,有6万亩良田,粮食产量占全区六成左右。了解到农户们的生产困难,莲都政协聚焦“农田灌溉”,开展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助推深化“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

  在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丽水示范基地,监督组查看智能灌溉系统、环境数据采集设备、智能虫情分析设备、作物生长检测诊断仪等现代化智能设备。在通济堰主干水渠,详细了解淤泥堆积情况和秸秆、杂草对农田灌溉的影响。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监督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种粮大户面对面座谈交流。区农业农村局介绍全区“三夏”工作情况,大家围绕“田长制”、清淤通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畅所欲言。

  区政协委员、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丽水示范基地育种员厉定伟提出,加快育种基地科创大楼等农业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并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区政协委员、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叶勇淼呼吁,将“田长制”落实落细,形成助农惠农的良好氛围。

  通济堰是以引灌为主、蓄泄兼顾的庞大水利工程,拦水坝选址在碧湖平原海拔最高处的堰头村,利用地势落差将水流引到碧湖平原腹地,滋润碧湖平原中部和南部的良田。区政协委员、汝梅轻歌民宿客栈负责人何日圭建议,结合古堰画乡的文旅规划,在打造通济堰文旅项目的同时,加快推进碧湖平原水系综合治理。

  区政协委员、碧湖镇堰头村委会副主任蓝卫连建议,从上游源头疏浚清理淤泥,利用好堰头排水门作用,重现“水上立交桥”奇观。

  围绕民主监督发现的问题,区政协副主席虞海雄提出,要综合统筹协调涉农事项,推动问题整改与长效机制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对策建议相结合,持续做好民主监督“下半篇文章”。

  下一步,区政协将把此次民主监督相关情况梳理成建议报区委区政府,为助推“千万工程”纵深推进、高水平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通讯员  赵卓

  本报记者  徐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