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政协委员献良策(下)

陈金华委员
罗诚剑委员
孙立委员
田俊委员
万国伟委员

  省政协委员陈金华:

  全域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不仅是“浙”里儿童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也是浙江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2021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被列入我国“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标志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2022年9月,省妇儿工委出台《浙江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有6个以上设区市列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到2035年,设区市实现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全覆盖。

  2021年以来,我省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全域高质量建设的成效让儿童友好成为“两个先行”的重要标识。为推进儿童友好乡镇建设,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美丽城镇和未来乡村建设,在青山绿水间织出了一条儿童友好“共富链”;温州去年国庆节开放首个儿童友好公园,打造了一个包含儿童游乐、亲近自然、展示研学、户外探索等满足全龄段儿童需求的复合型城市开放空间;嘉兴围绕7大领域明确52项预期成果、48条重大政策举措、53个儿童友好建设项目,力争形成10大标志性成果,全域共建、系统推进……

  下一步,从规划纲要到实施方案,从政策理念宣传到试点先行示范,从广泛动员参与到儿童和家庭真正有获得感,我省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仍任重道远。

  首先,要以顶层设计带动理念更新。建议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纳入省政府决策体系,制定浙江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大单元创建指引,明确目标,量化标准,精准实施。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分类稳步推进不同领域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其次,要优化机制破解保障难题。建议创建省级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支持人口100 万以上的县(市、区)积极参与争创。同时,参照中央财政预算对试点城市设立100亿配套资金的做法,省级财政设立专项配套资金或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为试点城市提供经费支持。

  最后,要以儿童参与推动工作落地。探索制定“儿童友好”审查机制,推动在社区、学校、医院等单元建设过程中的儿童参与,小到家庭生活经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区发展,大到城市规划建设、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构建,都应重视和鼓励儿童的参与,为他们带去更加安全、健康、公平的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加适合儿童成长,让“儿童友好”体现在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省政协委员罗诚剑:

  打响“百县千碗”美食IP

  寻味美丽浙江,最忆江南味道。

  “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是我省大花园建设“五养”工程的重要内容。做实做好“百县千碗”工程、做优做强“养胃”产品,既能为群众搭建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平台,又能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要立足地方文化,进一步做好文化内涵挖掘、数字化赋能、人才队伍培养、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工作,打响“百县千碗”美食IP,形成地方饮食文化标志性成果。

  挖掘“百县千碗”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文化。“百县千碗”是美食,是历史,也是文化。做好“百县千碗”文章立在挖掘、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生动讲述“浙”里故事,把“百县千碗”的江南特色、悠久历史传播好,彰显浙江的灵秀雅致和厚重文化。

  整合“百县千碗”文化信息,推进数字化运营。探索打造“百县千碗”数字化服务平台,建成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三级“驾驶舱”,把各地“百县千碗”菜品文化内容转化为数字信息,整合到“百县千碗”省级数字化服务平台中,形成全省“百县千碗”大数据信息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故事可讲、制作过程可看、体验店美食可尝的高品质服务。

  传承“百县千碗”文化基因,加强传播力度广度。深入推进“百县千碗”进学校、“食育”教育进课堂等活动,在中小学开设食育课程、在职业学校开设专业课程;提升现有体验店、美食街区从业人员专业化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有技能、会讲解、能营销的专业化服务队伍。

  集聚“百县千碗”文化产业,推动饮食文化发展。建立健全“百县千碗”标准体系,省级层面规划制定“百县千碗”服务标准、评价平台、推广宣传标准等;县域层面健全完善特色菜点、名菜名点标准,选取诸如缙云烧饼、嵊州小笼包、兰溪鸡子馃等特色产品制定个性化标准,形成各标准相互补充的格局,推动产业规模壮大,促进饮食文化发展。

  省政协委员孙立:

  “一校一品”培养特色人才

  我工作的宁波二中,承办了宁波市唯一的“航空航天”学科特色班,致力培养制造飞机的科技人才。其中有一位同学,他文化课程并不突出,但成了“翔鹰航模社”的领头雁,凭借航模获奖,顺利入学“双一流”建设高校。

  高中教育是对接高等教育的“关键一公里”,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位同学的故事说明,应倡导“一校一品”建设,鼓励学校办学拥有独特个性和文化品味,满足学生多元选择。

  建议将特色发展作为“现代化学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做到每校一种特色、每特色若干强校。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宣传推广,鼓励学校注重特色内涵发展。

  财政、教育部门要加强联动,用占比较小的特色经费,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具有特色基因的课程、师资、平台、资源等。创新机制,打通义务段、高中段和高校特色教育的合作通道,建设衔接贯通的教改实验圈。

  要夯实基础课程,发展特色课程,开展研学体验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实训课程。将特色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规划,精心打造特色课程研发实施团队,实现高校与高中师资团队的常态化对接。推进特色发展相关的培训、课题等教科研工作,促进师资团队健康成长,形成学科优势和学校品牌,让普高教育的特色多样发展更加精彩。 

  为“两个先行”贡献更多衢州力量

  省政协委员田俊:

  作为我省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衢州紧扣开放提升主题,围绕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关于支持衢州创新省际合作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部署要求,提出打造四省边际开放开发桥头堡在内的“十个桥头堡”,加快探索一条山区和省际地区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新路径,为全省“两个先行”贡献更多衢州力量。

  2022年12月,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期间,衢州市举办了首场配套活动:衢通四海——RCEP背景下泛亚铁路冷链运营合作论坛。作为四省边际开放开发桥头堡标志性成果之一的衢州泛亚铁路冷链运营平台正式启动。一个以衢州为核心、以四省九方为重点,出口南下、进口北上、辐射四省、服务全国的区域冷链集散中心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衢州将努力申建衢州综合保税区,抢抓RCEP机遇,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建议以更高水平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特种纸和生命健康六大产业,着力打造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建强人才链、厚植资本链、提升服务链,推动“五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培大育强开放主体、培植提升开放产业、夯实开放开发平台、持续优化开放环境、健全开放协作机制、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等,推动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开放度位居四省九方前列、四省九方协作机制成为全国样板。打造全国一流政务服务综合体,推动“跨省通办”成为全国跨区域政务服务最佳实践。

  从“四省通衢”到“衢通四省”再到“衢通四海”,衢州正站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风口。衢州要以实际成效加快构建区域开放协同发展格局,打造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四省边际开放开发桥头堡。

  省政协委员万国伟: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富民

  近年来,我省探索以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重点实施“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市场化改革+集体经营”“数字化改革+赋能创富”组合拳,取得初步成效。建议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民致富。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更多适宜的经营模式。摒弃“等靠要”思想,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经营性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占比。拓宽发展路径,围绕城乡融合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物业租赁、资产盘活、生产服务、“飞地经济”、农旅融合等多元化增收路径。创新运营机制,集体经济组织可与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探索发展混合经营,通过入股联合、项目开发、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组团发展,不断优化收入来源结构。

  努力挖掘、着力培养,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善于挖掘、培养能力强、有干劲、讲情怀的“领头雁”。积极遴选,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有专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的引进,深度拓展“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聘请有乡村创新创业成功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作为“特派经理人”“乡村规划师”,充实带头人队伍。为返乡大学生、创业者等创造良好环境,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集体优先、确保公平,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设立共赢的分配机制。优化收益分配关系,建立与经营效益挂钩、以股份份额为基础的分配机制,以“工资+分红”方式进行集体收益外的成员收益分配,并探索“二次分红”做法。加强收益分配的监督管理,健全村级财务数字化监管体系,发挥监事会等机构的监督作用。

  深化改革、厘清关系,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立合适的运行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主体与范围,加快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权益的自由流转模式。在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治理机构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其市场运营功能的实现。

  因地制宜、合理统筹,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设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基金和专项信贷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完善针对产、供、加、销的全产业链经营,出台系统性产业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