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才多怪
彭友茂
□彭友茂
“少见多怪”指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常用来嘲笑一个人见识浅陋。将这个成语一掰两半的话,前面的“少见”与后面的“多怪”正好构成因果关系,即因少见,才多怪。
从古至今,不乏其例。
先说古人。一次,苏东坡读到王安石的诗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时,觉得违背了常识。于是不再多想,提笔将“叫”改为“照”、“心”改为“阴”,自信满满。等他60多岁被贬到海南儋州才发现,原来,诗中“明月”非指月,是一种鸟,“黄犬”非指犬,是一种花瓣(像小狗),始悟自己以前太孟浪,错怪了王安石。由此可知,汉代牟融《牟子》里所说的“睹橐驼,谓‘马肿背’”,那个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晋惠帝发出老百姓“何不食肉糜”的雷人语,皆因少见而多怪。
再说今人。现代人,条件好,经历丰富,活动范围广,但少见多怪的现象依然存在。不能提着裤子骂光腚,我就是一只可供解剖的麻雀:9年前,在福建莆田参加完第23届全国杂文联谊会年会后,我与一帮文友去武夷山旅游。爬山时,导游让大家在一片竹林旁留步,介绍说,这片竹林里,许多竹子的茎秆不是圆的是方的。大家一看,可不是嘛,很多都是方的。没有这次见闻,谁若说竹子茎秆有方的,我会认为他在捉弄人。
我这人五音不全,不会唱歌,但非常喜欢听歌。一直以来,每当听到《幸福万年长》“前浪推后浪哎”这句歌词时,我纳闷,词作者何以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经典用语作对?这疑问一直缠绕在我心里。直到有一年夏天,这个死结才解开:这天,我在观看我们那儿沂河里开展的龙舟赛时,因为距离近看得清楚,这回我总算明白,在江河湖海里行船所产生的浪,不同于江河湖海本身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形成的潮汐所产生的涌浪:后者确乎“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前者呢,浪花是由船头劈波前行“犁”出来的,态势是不折不扣的“前浪推后浪”。有了这次见闻,我庆幸自己以前虽老在纳闷、质疑,但并未在任何公开场合(包括个人发表的文章)造次行事,也就省得贻笑大方。
最近的一件小事,再次强化了我对“少见,才多怪”的认识和理解:以前,我只知道立竿见影这个词,从未听说还有个“立竿无影”。11月9日晚,我看央视播放的航拍中国·第四季·广西节目时才知道,在广西大明山(又叫大鸣山)密林深处,藏着北回归线标志塔,塔顶上有观日孔。在夏至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立竿无影”这种自然景象,只存在于北回归线至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都有两次太阳垂直射向地面的时刻。要不是怕浪费报纸版面,还能再列举出更多容易让人少见多怪的事情。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必就是为了避免一个人孤陋寡闻少见多怪。现实又恰恰是,无论谁都有自己没经历过的事情,没到过的地方,没掌握的信息、知识。解决的办法,正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若经济条件或健康因素受限做不到行万里路,那就在读书上下功夫,读不到千卷万卷也要努力读尽可能多读。而对那些有钱有闲有健康,颇能“玩转地球”的人来说,如果其旅游只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别人一问什么都不知道”,借用犹太人的一句至理名言表述: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