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商业航天产业,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
![]() |
□民建杭州市委会
近年来,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国航天产品与服务逐步向大众消费市场拓展,商业航天产业迅猛发展,催生了一批代表性商业航天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对杭州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具有重要意义。
现状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滞后。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商业航天企业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与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相比发展较为缓慢。
产业发展存在机遇期。目前我国航天发展体制从政府投资为主向多元化、商业化转变,商业机构、地方政府逐渐成为卫星用户主体,对卫星和火箭的需求大幅增加,新的服务内容和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商业航天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未来几年我国的低轨卫星发射将迎来高潮。据预测,2025年前,我国将发射约3100颗商业卫星,带动万亿级的产业发展。
优势
国家宏观政策为商业航天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我国国企改革深化和军民融合政策实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航天事业,大力发展商业航天;2019年,出台首份商业航天领域引导性法规《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鼓励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同时,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的建设也为商业航天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土壤。
杭州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优势。杭州市是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先地区,正全力推进“新制造业计划”,互联网和产业运营较为成熟,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智能制造业较为发达,发展商业航天产业链中的制造、运营及应用等领域有较好基础和条件。目前钱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余杭航空航天科技小镇等产业平台已先后布局,云栖小镇空天信息产业链初步形成,航天五院杭州中心、中船重工、中国电子集团等央企和商业航天领军企业先后落地杭州,一些知名民企也积极布局商业航天领域。同时,杭州是民营经济强市,雄厚的民营资本能支撑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杭州有较强的航天人才支撑。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在国内一直处于航天人才培育的领先地位。同时,浙江大学-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天文中心、中国空天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中法航空大学、北航杭州研究生院等航天航空研究机构和高校相继落户杭州,为全市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问题
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相较于商业航天产业较为发达的北京、西安、武汉等地,目前杭州商业航天发展重应用和运营,制造、发射、地面设备端的布局滞后,大多数商业航天初创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系统设计和任务规划不合理,不利于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同时,目前航天系统仍以国企为主体,军民航天资源的融合发展缺乏有效统筹,尚未建立高效资源配置机制。
缺乏专项扶持政策。近年来,北京、西安、武汉、成都等城市纷纷布局商业航天产业,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引导商业航天产业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如北京发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积极打造覆盖火箭、卫星、地面终端、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武汉自2017年开始建设国内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并以打造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为目标;2020年5月,西安航天基地出台了国内首个系统性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扶持办法。目前杭州市尚未出台针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
融资水平难以支撑发展。商业航天领域投资具有回报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等特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持续稳定的资本投入,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
对策
强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杭州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将商业航天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内容和路径,促进商业航天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商业航天产业市场和经济规模。进一步明确发改、经信等职能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实现对商业航天产业的常态化、系统性统筹管理。
明确产业链定位和方向。商业航天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降低成本,商业航天产品组件的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将是未来商业化的发展趋势。建议根据全市现有产业实际,聚焦产业链特定领域做精做强,鼓励引导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3D打印等行业企业参与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发制造及地面设备制造等领域,开展配套性研发和生产。推进商业航天、通信、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杭州数字经济优势,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卫星应用、卫星运营、空天信息等产业,不断丰富卫星应用场景。同时,积极探索太空农业、太空旅游、太空健康等新型领域,开发各类以航天文化为主题的文旅融合项目,推进天文科普事业发展。
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尽快出台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商业航天企业。设立商业航天项目库,每年择优评定一批商业航天示范和培育项目,不断拓展商业航天应用范围。鼓励促进商业航天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集聚发展,打造若干个商业航天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商业航天产业与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良性产业生态圈。设立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基金,建议采取混合所有制,由政府发起成立,吸引投资机构、社会资本等参与。积极拓展商业卫星在城市治理、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应急通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构建商业航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针对重点突破领域设计面向全球的航天人才招引策略,关注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初创企业给予关注和支持,为全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促进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政府、航天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商业化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培育商业航天所需新技术。积极引进国内航天企业区域总部和航天科研院所分支机构落地杭州,建设前沿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孵化中心及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以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建设为契机,招引国际重点航天机构来杭落户。引导和鼓励国有航天机构与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以股权为纽带成立商业航天联盟,促进技术转移、设备共享、人才互通和信息交流。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国企和科研院所向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开放共享试验设备和基础设施,推动航天资源共享,促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