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专版

让杭州瓷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来自杭州市政协月度协商会的“好声音”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是瓷器的故乡,杭州作为东南名郡、吴越首府和南宋都城,在中国瓷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日前,杭州市政协召开“杭州瓷文化及窑址遗存保护利用”月度协商会议,就守护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基因,深入做好杭州瓷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擦亮杭州宋韵文化“金名片”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协商,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分量的意见建议。

  南宋,孕育杭州瓷文化的“根”与“魂”

  在英语中,“China”既有瓷器之意,又有中国之意,可见瓷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族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而南宋临安“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的时代风尚,推动南宋成为中国单色釉瓷器发展的顶峰,代表了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认为,浙江是中国古代青瓷的主要产区,唐宋元明时期的越窑、龙泉窑,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与越窑、龙泉窑鼎足而立的杭州南宋官窑,其典雅敦厚的造型、温润如玉的釉色,代表了传统青瓷最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典范,体现了独特的宋韵美学。

  南宋时期民间商品经济繁荣,南宋统治者有效地利用杭州的地缘优势,立足杭州发展海洋经济,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市政协委员林航认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流外销瓷之一,以南宋官窑和天目窑为代表的杭州瓷器对东亚乃至世界的陶瓷文化、茶道文化、佛教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都说明了杭州的瓷文化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影响力大。”

  “国内外古陶瓷收藏界盛传一句口头语:‘唐宋元明清,当数官窑瓷。’”市政协委员叶佳星赞叹,杭州独一无二的宫廷御用瓷南宋官窑瓷,涵盖宋瓷造型之神韵、追塑宋瓷技艺之精细、囊括宋代极简艺术之精华,孕育出了杭州瓷文化的“根”与“魂”。

  “当今人谈及宋韵之风,义理儒学之兴起、学校教育之发展、文学艺术之繁荣,端庄典雅、唯美含蓄的宋瓷或为宋韵在物质文化上留下的最贴切的注解。”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建明认为,纵观杭州的陶瓷生产与消费,几乎参与了我国古代陶瓷,尤其是青瓷的整个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陶瓷史上多次重大的改变与突破。南宋时期,杭州临安城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以皇家宫廷、文人士族的礼制需求和审美倾向,以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双重属性,在南宋官窑和龙泉窑之上达成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引领了宋元时期最高端制瓷业的发展。

  传承,让温润瓷文化“秀”出来

  传承发展好杭州瓷文化,使这种文化力量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是历史的责任,更是现实的需要,对杭州深化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都有重要意义。

  “瓷是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物质载体,承载着杭州光辉灿烂的城市历史,见证着杭州异彩纷呈的文明互鉴。”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利民代表课题组作主旨发言时建议,整体谋划杭州瓷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面推进杭州瓷文化发展。尽早摸清杭州瓷文化遗产分布、类型、规模,整理博物馆馆藏瓷器及瓷器历史文献资料,建立系统完整的杭州瓷文化数据库,为杭州瓷文化保护利用奠定基础;制定杭州瓷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统筹考古研究、活态传承、传播展示、文旅融合、创意设计等各项工作,推进杭州瓷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创新开发瓷文化资源,重点打造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瓷文化保护传承项目,推进瓷文化传承展示,促进瓷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将杭州打造成中国陶瓷文化的重镇。

  郑嘉励认为,南宋官窑由老虎洞(修内司)和郊坛下(即今南宋官窑博物馆)两大窑址组成,尤其是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的老虎洞窑址,作坊、窑炉等遗迹完整,遗物丰富,极其重要,但是近年来宣传、展示不够。建议正式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全面展示考古成果,为学术研究、展示利用提供基础依据。他还呼吁,南宋官窑尤其是老虎洞窑地邻南宋皇城的北城墙,是南宋皇城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展示的整体规划。

  具有神秘色彩的临安天目窑遗址群,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预备名录,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特殊商业价值正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市政协委员、临安区政协主席李赛文建议,深化临安天目窑保护与活化利用,以保护为前提,守护历史遗存;以研究为主线,解码文化基因;以项目为牵引,推进活化利用。

  十一届市政协委员张春霞建议,对现陶瓷品市场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兼具高端瓷器展示、交易和文创开发的瓷文化传承的南宋瓷文化园区,与官窑博物馆、杭帮菜博物馆、南宋皇城遗址等形成合力,形成独具杭州韵味的宋韵文化工程。

  “加快天目窑遗址的保护和天目窑、天目瓷的研究,对增强杭州瓷文化竞争力意义重大。”市政协委员张敏认为,要加强天目山、天目窑、天目瓷整体宣传策划,打响天目文化品牌。在对天目窑遗址群开展系统考古和龙窑遗址挖掘的基础上,对现有天目窑文化展陈馆进行改造提升,创建杭州民窑瓷器博物馆。广泛征集杭州范围内民窑瓷器,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建设一个融保护、参观、互动、研学为一体的杭州民窑瓷器“展示窗口”。

  萧山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商周时期,萧山就出现了原始瓷与印纹硬陶。萧山区政协委员盛海尧说,以越窑青瓷为代表的萧山青瓷及其烧制技艺曾显赫一方,兴盛了将近1300年。建议以国家级文保单位茅湾里窑址为基础,在萧山进化镇打造市级或区级层面的越窑青瓷传承基地。

  创新,让千年瓷韵“活”起来

  “目前对南宋官窑、天目窑、越窑活化利用大多还局限在仿制产品研发销售,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创产品。”“窑口遗址可观性、可体验性较差,缺乏人物、故事、传说,未形成以瓷文化为核心的文旅产业体系。”“传播方式上以传统媒体宣介为主,缺少短视频、VR技术等数字工具参与。”……如何活化杭州瓷文化资源、讲好杭州瓷故事是与会者关注的另一焦点。

  南宋官窑博物馆地处玉皇山南吴越、南宋文化核心地带,是我国首座依托古窑遗址建立的陶瓷考古遗址博物馆,也是杭州四大专题博物馆之一。官窑博物馆原馆长邓禾颖认为,在“深化传承利用,让古窑址活起来”方面,要提升展示功能,活化历史场景,加强博物馆人讲故事的能力;博物馆陈列要更加注意传播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创新、展陈结构的调整和观览体验的丰富,提高展览的观赏性和感染力;要把官博打造为南宋官窑乃至杭州瓷文化技艺的非遗传承基地,邀请大师和非遗传承人来官博建立工作室,开设非遗展示传承公开课,扩大杭州瓷文化影响力,实现杭州瓷文化社会化普及。

  “只有被大家靠近、熏陶、享受,才能深深扎根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叶佳星说,从刷屏多年的故宫文创,到近两年走红的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文化衍生早已从小众走向大众。相形之下,杭州瓷文化要做到更“会玩”更“能打”。她建议,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南宋官窑活态展示馆。一是数字化融合,围绕“史、器、人、忆”进行深度挖掘,融入元宇宙圈,通过声光电等前沿科技手段多维度进行实物和虚拟共同呈现。二是与日常生活融合。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贯穿于活态展示馆中,以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传播、传承。比如,与同样诞生于南宋时期的非遗杭帮菜相融合,通过一桌宋宴展现杭州瓷文化与杭帮菜文化。

  市政协委员袁瑾提出,打造杭州瓷文化创意产业链。立足本土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当代创意为核心,做好总体规划,优化创意产业链结构分布,加强数智创新,拓展瓷文化数字化展示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如建立杭州瓷文化数字体验中心,完善数字平台检索、展示与互动功能,实现烧制、考古、艺术鉴赏的数字体验与多元化媒介应用的创新。

  “萧山文物资源丰富,但存在小而散的特点。随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发展的要求,各地越来越注重地域特色和文化辨识度,也更迫切需要持续的文旅发展运营能力。”萧山区博物馆馆长杨国梅建议,以文化起笔,绘产业蓝图,综合打造茅湾里印纹陶文化品牌,通过保护一个窑址、建设一个博物馆、规划一个遗址公园,带动乡村共富,最终形成一条文旅产业带,探索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市政协委员陆琪从作家和新媒体人的角度出发,建议发挥杭州网络文学优势,讲好杭州瓷文化故事。如从日常的一杯龙井开始,讲述自己与杭州瓷文化的故事。通过这样的“亲切”的方式,增强杭州瓷文化故事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共鸣。同时,发挥网络文学的想象力、传播力优势,通过“盗墓”“寻宝”“武侠”类等多种年轻人喜欢的文学题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低成本、高效率提升杭州瓷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