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省政协民生协商论坛发言摘要
![]() |
编者按
8月9日下午,省政协举行以“加快完善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为主题的民生协商论坛,论坛除在省政协机关设主会场之外,还在湖州市、衢州市设分会场,政协委员、专家和界别群众代表踊跃建言。
一起来听他们的好声音——
省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王喜法
作重点发言:
我省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工作成效明显,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健康服务资源不断优化、健康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健康服务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不断深化。但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新目标新定位,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在顶层设计、服务能力、服务供给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快发力。为此建议:
加快完善健康服务顶层设计。深化理念认识。树立维护健康是政府各部门共同责任的理念,将健康促进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规范和更好推进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科普。加强部门协同。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快推进医养结合、体卫融合、体教融合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完善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健全指标体系。进一步健全“浙里健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和监测评估体系。围绕健康职责制定一系列配套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并积极推进落实。
加快推进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着眼优质,建设“医学高峰”。争创更多领域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扎实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其他高能级医学科创平台,引育集聚高层次人才,扩大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推动我省医疗临床服务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着眼均衡,推进“山海”提升工程。对扎根山区海岛的医护人员开设专项资金激励和绿色晋升通道。通过“山海合作”对口支援,重点支持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医院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两项能力。加强“双下沉、两提升”的精准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推进山区海岛县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着眼普惠,提升基层健康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改革,健全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县域医共体延伸设置、新建改建联建、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等形式,完善村级卫生服务网络。
加快补齐健康服务供给短板。补齐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短板。增进年轻人对婚检的认知与优生教育,加强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残疾人的高频需求、推进残疾康复服务。以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近视、龋齿、肥胖等防控,提升体测合格率。完善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链。推进急救急诊和慢病防治。建立区域内高效的协同转运体系,加强急救设备配置,提升医护人员急救能力。对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开展早筛早诊早治,把糖尿病肾病早筛列入医保特定筛查报销范畴。注重发挥中医在“治未病”、慢病早期防治和慢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特色优势作用。加大健康服务人才供给。提高儿科医生、家庭医生、养老护理员等人才的待遇,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支持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在职或退休医师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开办诊所。开展养老护理技能等级评价,支持按工作年限、技能等级发放岗位奖励。
加快迭代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增加健康投入。建立起卫生健康财政投入稳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投入在财政卫生支出中的占比。积极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逐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政策供给。推进康养联合体标准化建设,将安宁疗护纳入医保病种付费项目,探索建立“医、养、康、护、防”五位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基层体育委员工作制度,推广就医诊疗、运动指导“双处方”。推进健康产业平台和载体建设。发挥数字化重塑作用。建设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深化推广互联网医院和远程医疗,推进跨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加快未来社区健康场景、未来乡村“智慧健康站”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可穿戴设备和5G等新技术,探索精准便捷的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模式。
林平(省政协委员)
要提高婚检率,把好预防出生缺陷第一道防线。推动婚检制度化,加大宣传力度,民政婚姻登记机构做好常态化宣传,发放婚检、孕前检查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告知婚检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国家的免费福利政策;鼓励和支持妇幼机构医务人员走进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社区、农村等开展婚孕和生殖健康等主题的科普宣教活动。加强优生医疗服务保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提高治愈率,为优生优育减负。
徐润龙(省政协委员)
脑机融合已经列入国家和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医疗健康是最先发的脑机融合的应用领域,在肢体运动障碍、意识与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感觉缺陷、癫痫和神经发育障碍等领域的诊疗中取得了显著应用价值。建议加强各部门协同,整体联动,打通政策链,催化结果优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融合发展,加速形成更有利于脑机融合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的“生态圈”,通过脑机融合让“断臂重生”“无腿起舞”“意念控制”成为现实。
季蕴辛(省政协委员)
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建议促进体教融合,增加体育活动时长,鼓励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配强师资力量,支持优秀退役运动员、体校教练员进校园任教;加强“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培训,使每个学生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教医融合,配足配齐校医,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建立学校与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学校食堂科学饮食指导,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身心融合,网络服务提供商要落实好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服务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为中小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李鲁(省政协委员)
建议强化整体统筹、打破政策壁垒,完善多元协同机制,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搭建民政、人社、卫健、医保等多部门协作平台,建立医养结合协同推进机制,明晰各方职责,构建考核监督、绩效评价等激励机制。厘清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支付边界。对开展“养内办医”的机构,取消行政审批改为备案式管理,对开展“医内办养”的机构,同样享受养老系统的优惠补贴。全面实施长护险,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助力医养结合发展。
陈刚(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2019年,嘉兴市被列入第二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市。嘉兴市级安宁疗护中心由市第二医院负责建设,2021年7月8日正式启动以“规范、暖心、智慧、可复制”为主线的全周期生命关怀安宁疗护工作。建议加强“优逝”教育,引导大众正确认识安宁疗护,真正自愿接受安宁疗护。建立专项保障机制,开发专门的或附加的保险品种,扩大长护险支付范围。医保部门加快新增安宁疗护相关医疗服务项目受理审核以及项目价格动态调整,并加大对相关价格项目医保准入政策倾斜力度。进一步完善安宁疗护按床日付费标准和工作机制。
视频连线
袁继新(省政协委员)
从之江实验室的探索实践看,电子病历数据智能化处理成电子健康档案,对提升全民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由卫健、体育、医保等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科研机构、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数据采集、共享、分析、处理等闭环管理,形成电子医学信息、健康信息,供个人、机构和相关部门进行诊断、决策参考。
朱颖(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2019年,嘉善县西塘镇建成长三角首个5G升级版“智慧健康屋”,能提供自我健康管理、便捷诊疗和数据分析利用等功能。2021年,嘉善县共建设健康小屋11个、小小屋20个,健康单元50个。为推动健康屋可持续发展,建议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医保支付,改进线上就诊活动的医保报销程序,完善互联网“第三方药房”功能,解决患者用药难问题,更好方便群众就医。
湖州市分会场
李上葵(湖州市政协主席)
建议以数字化统领全省未来社区智慧卫生服务站建设。要贯通平台,拓宽云入口,推动社区智慧卫生服务站与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平台的实时互通、信息共享。要互通数据,实现云共享,发挥区域健康大脑作用,让分散在教育、卫健、医保等部门的健康数据“自由流动”,形成完整的个人健康大数据。要强化激励,提升云效能,省卫健委在完成智慧健康站分级验收后,给予每个站点一定的运行保障经费,以三年为一轮进行复评,形成优胜劣汰的过程性激励管理模式。
吴巍(省政协委员)
发展智能护理,为养老事业插上智慧翅膀。智能护理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将给护理行业带来颠覆性变化,更能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后半段插上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智慧翅膀。建议要更好地营造有利于智能护理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高度关注智能护理产业链布局,推动智能护理设施研发、应用、销售等。
杨卫锋(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强化基层医务人员医、防、管融合服务的理念,加强社区公共卫生和慢病管理;发挥妇保院专科联盟优势,优化转诊流程,构建分级诊疗、医防融合的健康管理新机制。加快妇幼健康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互联网+妇幼健康”,推动建成“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立妇女儿童重点疾病、影响健康主要因素的数字化防控与长效管理机制,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妇幼健康管理服务。
衢州市分会场
汪晖(省政协委员)
要加强体卫融合,发挥运动促进健康作用。建议发挥国民体质监测作用,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实施3到69周岁公民体质评价等级标准,定期开展监测活动;组织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选派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团,开展送体育项目下乡公益活动等。强化体卫结合,在医院开设运动医疗科室,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运动医疗走向常态化。
方金菊(衢州市政协委员)
为了山区海岛县更好打造方便可及的健康服务体系,建议创新“巡诊”方式,组建“全科医生+专科医生+驻村医生+护理”的专业医疗团队,在村卫生室“空白村”设置巡诊点,定时定点进村巡诊。依托山海协作和医联体建设,省市级医院增加下沉基层专家人数、频次和带教次数,培育一批本土基层医疗人才;出台薪资待遇、职称评聘等倾斜性政策,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学生赴山区海岛县实习、就业。打造智慧应用,建设“两慢病”全周期数字健康服务应用场景,线上提供远程诊疗、在线续方等智慧健康服务,线下打造星级智慧村卫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