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化地标

宁波政协委员月谈会有金点子

  联谊报讯 选进中学历史教材的河姆渡、代表宁波城市形象的天一阁、第五大佛教名山雪窦寺、以建筑特色著称的宁波博物院……千百年来,宁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让这一壶“好酒”,飘香出深巷?近日,宁波市政协围绕“高标准建设新时代宁波文化地标”举行“请你来协商”暨委员月谈会,政协委员、专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协商,为宁波文化地标建设破题。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如何让宁波的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让市民真正享受到精神富裕?会上,9位委员和专家从规划布局、文化遗址群保护、文化项目申遗、艺术与数字赋能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华汉芬委员率先建议,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要素保障,调整完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用地政策,放大政策资金杠杆作用,实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汇聚集聚。

  宁波文化地标布局如何破解“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现状?社科院专家张英认为,应着眼统筹联动,制定专项规划,统筹重大文体设施规划建设,聚焦重点区块形成文化地标集群,围绕“枕山滨海、拥江揽湖”的主要导向,差异化确定建设重点。

  余姚市政协主席陈长锋就加强河姆渡文化遗址群保护利用提出,借鉴良渚等遗址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强化要素保障和统筹项目建设,深化研究推介,积极争取学术研究力量,打响宁波文化遗产的知名度、美誉度。

  “宁波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被誉为记载‘一带一路’历史的‘活化石’。”严辉委员呼吁,在科学保护史迹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海丝申遗工作。

  来自天一阁博物院,目前正在筹建河海博物馆的专家张亮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文化地标应由专业的主体来推进,文化地标的建设落地需要开展内容的前期研究,在建设之初就定性定位定内容。

  林红委员建议,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支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做好专业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培育扶持,加快推动传统演艺行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挖掘转化力度。

  徐益波委员从图书馆建设出发提出,搭建全面性、多层次的数据平台,明确公共数据信息的范围与权责,迭代升级移动端智慧服务,将优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阐释好、传承好、弘扬好。

  鲁霜霜委员呼吁,创新优化对外传播方式途径,擦亮“中国大运河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等标志形象,通过影视作品、文艺作品展示城市文化、人文关怀,推动港产城文深度融合。

  会上,市文广旅游局通报有关情况,天一阁博物院介绍博物院南馆工程相关情况,市发改委等部门负责人到会恳谈交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彦表示,将高质量高起点发展城市文化,坚持以精品意识,分层次分类别建设文化地标。

  市政协主席徐宇宁说,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标识,具有专属性、认同性和公共性的特征。要提高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奋力建设与宁波文化繁荣兴盛“大气象”相匹配的文化地标“大模样”。要远近兼顾,优化规划布局,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宁波辨识度的文化“尖峰”标识。要提增合力,强化保障水平,让地标早日成为城市的精神坐标。要精准发力,实化惠民成效,加快数字赋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宁波文化、宁波地标的高度认同,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合力。

  本报记者 蒋蕊瑶 通讯员 孙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