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旷达诉沧溟

——《湮没的辉煌》里的历史与现实

  朱昕宇

  几年前,兄友向我推荐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的夏坚勇先生的散文作品——《湮没的辉煌》。这是一部史学与文学结合的大散文集。此书格局宏大,文辞畅美,当属阅读与收藏的散文精品。易中天感慨之:绝无仅有感性文字,跟随作者以一种士大夫的眼光重读历史,在历史苍茫中贴近一个个鲜活而丰富的历史人物,深刻体味到难以言喻且无可奈何的命运。

  《湮没的辉煌》自1996年甫一面世,一版再版,至今依然被不同层次、跨越海峡两岸的广大读者所钟爱。不同于“抄几段拾人牙慧的史实、发几句讽古喻今的议论”的文章,全书追溯历史上漫灭不清的断壁残垣、犄角旮旯的古籍、不为人熟知的历史人物的命运,探讨文化与政治旋涡、文化与社会变革、文化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它既有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又有情致深婉的微观体悟;它流溢着历史诗情的沉郁柔丽,又张扬着现代意识的飞天啸吟;它不动声色却拥有内里乾坤,波涛澎湃却不失持重娇矜;它天马行空般遨翔于无限的时空,回眸一顾却尽显生命的沉重。它既是散文,又超越了散文。”适如作者在初版自序里的论述。

  《湮没的辉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化散文精品。它以独特的“夏氏语言”笔触,融文学魅力与理性哲思的感染力于一体,气韵饱满;以厚重的文化底蕴、纵横恣意的联想、形散神聚的行文,对历史长河里的一些社会背景和文化现象作了一番意境深远的探究。“用文学的形象和情感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的精神维度来丰富散文的深度。”把一个个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从文化层面做了独特的阐释,呈现了一幅幅中国历史悲壮与辉煌的画面。

  阅读《湮没的辉煌》里的篇章,犹如在观看一幕幕以一个个遥远的朝代为舞台背景的历史剧。一个个苍茫历史中的人物鲜活地站立在我们的眼前,丰满而生动。

  《寂寞的小石湾》里,一面是兵部尚书史可法彪炳千古的气节,一面是史册寥寥几笔的小人物——郡县典史阎应元的孤勇。阎应元,“在那个民族危亡之秋,率义民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碧血81天,使满清铁骑连折三王十八将,死75000余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脑海里冒出《孤勇者》的一句歌词:“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在这个历史上不出名的、只在江阴地方志上出现的小人物身上,作者感叹他及他带领的义民们“用自己喷涌的热血和强悍的生命作为牺牲,去祭奠那生生不息、怆然傲岸的民族精神”。当然,作者钦佩史可法那种为国尽忠的决心和慷慨赴死的豪迈,也作了一番理性的解读。世无完人,忠臣良将,也终有缺失。

  从《湮没的宫城》里,我们看到一个王朝从光彩到湮灭。君王的专制独裁、骄奢淫逸,严峻的刑法、残冷的血腥,激烈的党争和纷乱的变局等一幅幅晦暗荒唐的政治图景压得人喘不过气。《东林悲风》里的东林党人,则让我们感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及其悲欢荣辱。即便面对屠刃加颈的残暴行径时,负有济世之志的文人依然会仗义执言,指陈时弊。他们以行动完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次绝唱。透视中国文人对于历史、文化和人性等诸种表现,在天崩地坼的时代里,其悲剧性的结局是可以想见的。

  我们跟随着作者,回望过往。数千年的世事变迁,任思绪在篇章段落中穿行。时而悲悯叹息,时而压抑沉重,感叹历史的无可奈何和人生命运的难以言喻。无论是《瓜州寻梦》《泗州钩沉》,或是《小城故事》,那些不太有名的地方也许已湮没在风雨沧桑的岁月里,那一处处断壁残垣或许掩埋了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但是那些在历史的尘埃中沉寂下来的文明碎片,却在作者别具匠心的重新梳理与链接后,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空间,意境深远。

  不管是历史叙述还是散文写作,自然隐含着作者的价值观,作者的情感立场。在这本书里,夏坚勇先生博古论今,揉入了先生冷冽的忧患意识和热烈浓郁的情感,敬畏历史的客观态度,独到的历史见解,理性审视的眼光,带着哲思去辨析与评判历史文化。不仅仅是对历史与人生的宏观把握和微观体悟,更多的是带给读者的一些慎思、明辨和反思——超越文字和史事的人文精神的反思。这,或是读这本书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