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撑起“安全伞”

  □ 丽水市政协委员、民革党员  厉日红

  当前,新能源汽车以环保、低碳以及使用成本较低的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

  但是,相比于传统燃油车在车位静置停放,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存在自燃隐患。在2019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上,有关专家通过对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事故统计分析发现,充电时发生自燃事故占比最多。

  随着充电桩的普及,在住宅小区地下车位安装充电设施,是群众使用新能源汽车较为便捷,也较为普遍的方式,但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一是充电桩安全隐患。由于新能源汽车品牌不同,新能源充电桩的安装方式标准不一,存在安全风险。部分车主可能会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与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等混用,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二是消防安全隐患。新能源电池一旦发生燃烧,使用住宅小区日常配备最多的干粉灭火器很难扑灭。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控制火情,将会引发周边其他车辆燃烧,甚至会对住宅安全造成影响。三是人防工程功能损坏隐患。位于人防地下车位的新能源充电设施安装中,容易随意打孔,穿越人防工程的顶板、临空墙和底板敷设线路,破坏人防工程的主体结构或拆除人防工程的设备设施。为此,建议积极通过各项举措,为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撑起“安全伞”。

  要建立统一的家用充电桩施工安全标准。对充电桩在施工过程中的场地勘测、施工要求、安全防护等级提出通用安全要求。充电桩质量安全验收由电力、建设、人防等部门单位联合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

  要加强消防设施配备。对新建住宅小区消防规范进行升级优化,在地下车位按一定间距,预留消防用水设施。新能源汽车车辆停放车位配备烟雾报警器。

  要做好充电桩安装事前审批工作。特别是人防部门要对人防车位安装充电桩进行严格审批,保障其防护功能的完好性,切实构筑起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