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做强数字经济
![]() |
![]() |
□民建杭州市委会
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先发城市,以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为使命,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生产力大幅提升,数字化应用不断深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连续保持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杭州正面临着“慢进则退”的巨大压力:一是数字产业化布局有待优化,产业链分布、区域发展均衡性不足;二是核心技术研发存在短板,数字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储备不足;三是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持有待强化,企业创新“试验田”供给不足;四是数据要素潜能有待激发,市场培育和优化配置力度不足;五是数字经济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平台经济等合规风险仍然存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01 推动元宇宙产业超前布局,强化数字经济牵引力
营造元宇宙基础研究环境。坚持“以虚强实”的发展导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链主”企业联合建立元宇宙产业研究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重点加快区块链、边缘计算、空间计算、量子通信等核心技术的研究突破。
完善元宇宙核心产业链环境。以全市统筹为核心,围绕打造元宇宙与集成电路、区块链、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生态圈,编制区域产业布局和转移指导目录,瞄准“高精尖”重大项目、关键核心技术团队招引,支持龙头企业引育上下游配套企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优化元宇宙场景应用环境。紧扣城市数字化转型,建立健全市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征集、评审、发布、对接、落地工作机制,探索实施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收益共享,引进培育一批优质开发运维企业,打造“元宇宙+智慧城市”示范性应用场景,划出“第二条增长曲线”。
02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
创新政策供给释放叠加效应。构建科技研发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处置和收益分配政策体系,布局评估认证、应用示范及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临门一脚”关键技术产业化。完善创新产品与服务的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杭州进行测试、试用、应用,加快科技成果高质高效转化。
持续优化研发组织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开源开放研发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算法开发和迭代优化,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成本,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鼓励“链主”企业在关键领域率先建立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引领地方关联企业发展。
加大数字经济人才“引培”力度。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编制数字经济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完善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人才激励保障政策,支持企业通过长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柔性引才方式,灵活引进区块链底层技术、资产数字化、安全监管等领域领军人才。支持高职院校、研发机构、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面向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推进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03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增强数字经济驱动力
加快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制定年度公共数据开放清单和计划,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梳理清洗、分级分类,建设不同领域的数据专区,鼓励运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向社会提供数字服务与数字产品,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汇聚融合、深度开发。
夯实数据生产要素交易基础。采取分步骤实施方式加快推进数字交易平台建设,开展数据确权服务试点,建立完善覆盖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一体化市场定价体系,规范培育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数据存储等市场主体,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完整的数据资源供应链。支持建设行业数据开放利用平台,推动人工智能、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释放社会数据资源的共享互认价值。
织好数据安全流通“防护网”。做强城市大脑驾驶舱,提升算力和算法服务能力,探索搭建全社会数据授权存证、数据溯源和数据完整性检测平台,强化数据安全全生命周期监控,确保数字服务流通可信、透明、可追溯,构建安全的数据要素市场。
04 推动应用场景资源供给,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力
持续开放城市级场景。结合全市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发展重点,聚焦新生活、新服务、新消费的重点方向,组织实施前瞻性、验证性、试验性应用场景项目,搭建数字场景建设“沙箱”,支持底层技术开展早期试验验证,为数字技术大规模示范应用提供场景机会。
持续营造产业级场景。统筹利用各类政府资源支持应用场景建设,制定新经济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建立起政府需求端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应用供应端的“桥梁”。鼓励引导各类新技术、新产品在杭州“首发首秀”,在地标性区域场所建立创新产品展示体验中心,吸引人工智能、5G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持续培育企业级场景。探索建立新技术、新产品“试点容错”扶持机制,鼓励企业开展同台竞技和技术产品公平比选,形成吸引中小企业良性竞争的“强磁场”。依托市级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行业部门、金融、法律等联合组成的“服务圈”,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全价值链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
05 推动监管治理机制创新,巩固数字经济健康力
强化行业合规能力建设。指导企业进一步完善内控、合规和风险管理三大体系,压实平台运营企业对平台内经营者资质、商品质量等的审核把关和监督责任,督促平台运营企业制定涉及平台参与主体的行为规则,强化平台对各参与主体行为的管理。引导行业组织发挥作用,建立健全行业标准、行业准则和自律管理制度,维护交易秩序和平台生态环境。
建立触发式监管机制。打造网络安全多源感知平台,将业务监测需求模型化,建立多种基础数据监测模型,如证照公示监测、平台协议规则监测、价格异常监测等,变“被动搜索”为“主动感知”,提高“以网管网”“协同管网”能力。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新业态信用评价体系,依法推进信用数据资源整合交换和开放共享,提升信用协同管理水平。拓展资源提供者和公众参与治理渠道,开展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培育多元治理、协调发展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