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诒让说留学及外语、数学学习

  □周维强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农历戊戌年,光绪变法维新失败。这一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清政府所杀,孙诒让听闻这消息,在给汪康年的信里慨叹:“一旦造此惨祸,国事何可问耶!”孙诒让是晚清中国浙南的开明绅士,治训诂、经学之外,兴实业、办教育,亦有作为。今天我们温故一番孙诒让关于出洋留学以及外语、数学学习的教育见解,应该也是有意义的。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十九日,孙诒让出生于浙江瑞安潘埭茂德里(今潘岱乡砚下村)的书香门第。诒让天分高,后天受到父辈极好的古典教育,博览群书。可惜自同治十年(1871)至光绪二十年(1894),诒让八应进士试而不中。光绪二十年,诒让47岁,这一次考进士落第,诒让从此绝迹科场,也再没有到过北京。他在浙南兴办新式教育,也就从这一年开始。

  诒让办教育,有一个很明确的思想。他在《复日本学者馆森袖海书》里说:“近者五州列强竞争方烈,救焚拯溺,贵于开悟国民,讲习科学。”在《与梁卓如论墨子书》里说“富强之原,在于兴学。其事深远,非一蹴而能”。世事纷乱,救难济困,唯有启蒙国民,讲习科学。这是诒让意欲兴办新式教育的衷心。诒让在这封信里也反省自己“曩昔所业……屠龙无用”。诒让初办教育,不唯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即教学人才亦匮乏,施教、受教两方皆茫无所知。“以今日吾国之学堂教育之无方,懵尔国民,于普通之知识尚缺焉其未逮,其施教也,恒扞格而不通,其受教也,若茫乎其无畔岸……”这是孙诒让《东瀛观学记》序里说的话。新式教育既然要兴办,师资不能承担,如何是好呢?诒让的意见是:“然则博观精考,采异域之长,以裨我之缺,其必不可以已矣。”孙延昭《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记录了诒让所说的补救之策:“建议选择国内聪颖子弟出国留学,以宏造就,最后达到英才辈出,不复依赖外人局面。”国内教育乏术,师资不足,那就送聪颖子弟出国留学。诒让说的有理有据。至于英才辈出之后,是不是不需要出国留学了呢?应该不是的,文化科学的交流仍然需要。诒让这儿所说的“不复依赖外人局面”是相对于新学初起,乏教乏师而言的。不一定表达的是以后人才多了就不用出洋留学这样的意思。诒让既有送聪颖子弟出国留学的意见,也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予以实施。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下诏兴学。诒让整顿温州府中学堂,须添聘教员,新学人材供不应求。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天,诒让在府中学堂举行茶话会,邀集瑞安普通学堂高材生的家长参加。在茶话会上,诒让鼓励学生家长送子弟到日本留学。这一年瑞安官费留学日本学习师范实业诸科的学生计22人,学成归来分别到各中小学校任教。这也是温州近世第一批官费留日学生。

  和出国留学相关联的是诒让对学习外语的重视。语言是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工具。向外国学习,语言这一关必须得过。诒让在《周礼政要·通译》里写道:“日本变法以来,通国官民不识洋文者甚少。而中国除通商各埠外,识洋文者千人中无一二人,各省中竟有通府无一人识洋文者。”诒让因此提出“今宜于各省广开方言馆,务使东西文家喻户晓”,在普通学校中也要开设外语课。诒让自己在55岁时曾从瑞安普通学堂西文教习蔡某处学习英文,可惜终因事务繁杂和精力稍衰而仅勉学三月。前举诒让撰著的《周礼政要》,原名《变法条议》,本是盛宣怀请翰林院编修费念慈撰著,费又委托孙诒让撰写的,以《周礼》为纲,以历代政治因革损益大端为目,包举西政,寻其源出中法、可实见施行者,“条举而件系之”。诒让费时半月,光绪二十七年(1901)端阳后五日撰著完成《变法条议》二卷四十篇。原先说定盛宣怀进呈,但盛后来没有上呈这部《变法条议》。光绪二十八年四月,诒让更名《周礼政要》,由瑞安普通学堂刊行。这部书有“西学中源”说的方法论上的问题,但这也是那时的一个时代的思潮,身处其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洞察其弊、超越其上的。

  “识洋文”是为了有助于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开悟国民,讲习科学”“唯督课以科学”。诒让以为科学技术中,数学最重要,化学次之,“泰西一切政教理法,无不以数学为根底”,因此在《周礼政要》里主张“由明算而旁及各种新学,如代分化合,动重动静诸艺……极深研几,弥纶大用”。以数学为科学中其他门类的基础,说明诒让对现代数学科学认识的透彻。诒让早先已有对数学这样的慧见,才能在撰写《变法条议》时作出深入的表述。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光绪二十二年(1896)诒让就首先创办了瑞安学计馆。他在《新开瑞安学计馆序》里说:“学计馆之设,专治算学,以为致用之本。”近世温州数学名家辈出,姜立夫、苏步青、柯召、方德植、张鸣镛、白正国、谷超豪、李邦河、陆善镇……或许也是诒让“泰西一切政教理法,无不以数学为根底”思想及其兴学实践致之?

  诒让在浙南办学有成,学术声誉隆盛。光绪二十七年(1901)京师大学堂聘诒让任经学教习,诒让坚辞。光绪三十年(1904)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之洞三次电聘诒让为武昌存古学堂教习,诒让亦不就。礼部设礼学馆,奏派诒让为总纂,诒让亦不入北京。诒让于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写定之《墨子间诂》初稿十九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八月写定之《周礼正义》八十六卷,已然是古籍研究的经典作品,帮助我们读通读懂《墨子》《周礼》。梁启超评《墨子间诂》“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章太炎论《周礼正义》“古今言《周礼》者莫能先也”。诒让一生行事,或者也可以说明,治中国古典文献和接受西方近世政学、科学,也是可以不相矛盾的。学习古代学问并不必然就会拒斥现代科学,这之间不构成因果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学习现代科学,并不意味着必须销毁古代学问;也不能把不能很好地接受现代科学怪罪到古代学问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