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考证地震
周惠斌
□周惠斌
1928年10月至1929 年11月,郭沫若在日本完成了自己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由上海联合书店出版。书中引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诗句:“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郭沫若认为:“单看这几句诗的光景,中国古时候好像也有火山。”指出它是我国最早描写火山爆发的文学作品。
1954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再版时,郭沫若觉得自己先前的说法并不正确,为此,他加了一段补注:“中国陕甘地区含有震源地带。《史记·六国年表》周赧王三十五年、秦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在秦国栏内有‘地动城坏’四字。在元、明时代均曾有剧烈地震的记录。”更正了他原来的说法,指出《十月之交》那节诗写的是地震,而不是火山爆发。
1955年,郭沫若在一封信中对此又作了进一步探讨:“强烈的地震之前发现红光,这个现象在二千七百四十多年前的古人似乎已经注意到。《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所说的是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国语·周语》)的史实。《唐书·历表》据诗中所记日食,推定为周幽王六年,则当在二七四二年前。值得注意的是诗中说到‘电’。当时已经是阴历十月,是不应有雷电的,我揣想,可能就是地震前的红光。”
郭沫若的这段解释,考证出了《十月之交》中所反映的地震发生的年份,后来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一条新注,收入《郭沫若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