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言心 向时代致敬
——记农工党中国美院支部主委常青
裘雅纯 徐文燕
□通讯员 裘雅纯 本报记者 徐文燕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在这个奋进的时代,需要有人将那些伟大的身影铭记,成为先行者之慰藉、同行者之动力、后来者之楷模。
常青,农工党中国美院支部主委、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油画院院长。他是享有美誉的写实主义油画家,是用笔刻画统战故事的农工党党员,也是用艺术描绘历史的时代造像师。
常青是开创中国静物画派第一人。1987年,还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读大三的他凭借油画作品《碗》一举成名,掀起油画界“古典风”时尚。
此后,他当过油画专业教师,也教授中国画;他用画笔创作,也用数字绘画创作。水墨画、布面油画、纸本线描……他在不同风格中自由切换,如一名美术的“游牧者”。
近年来,常青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创作了一系列国家重大题材绘画作品,包括《未名湖畔》《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钢铁洪流——红军挺进师》等,从美术创作的视角抒写栉风沐雨的伟大实践。
2013年,农工党中央决定由常青创作展现邓演达革命生涯重要画面的油画作品,捐赠给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常青毅然暂停其他创作,全身心投入,在大量历史资料中研究寻找,对创作不断细化,又根据修改意见反复打磨,最终采用古典画技法将那段历史画面重现。《邓演达主持农工党一干会议》诞生,作品长2米,宽3米。
以美之名,为人民抒情;以画言心,向时代致敬。他一方面创作重大历史题材作品,“为时代而创作”;一方面回到现实生活本初,“画最熟悉的事情,抓住我们这个时代最经典、最有特点的小瞬间”。
在常青笔下,有引领时代的伟大人物,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比如开怀大笑的钟点工、勤勤恳恳的盲人按摩师、尽职尽责的小区保安……他将人文关怀诉诸笔端,以敏锐的观察、自由的方式和热情的表达,展现对生活的感受。
“共同富裕不仅仅需要物质的丰富,也需要精神的丰盈。”他不仅这样认为,也这样践行。
在淳安县汾口镇龙川小学,常青观察到一些留守儿童内心孤独敏感,不敢表达。“当问到他们对未来的梦想时,很多孩子都是迷茫的。”他意识到,偏远山区的学校普遍留不住音乐、美术类老师,而艺术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意义重大。
于是,他加入了农工党中国美院支部的美术支教项目——“放飞的色彩”,和同事们一起,带领一批研究生,前往龙川小学教学,用画笔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个个斑斓的梦。这一项目,已经风雨无阻持续了五年,总共培训了120多名学生。他还和其他农工党党员一起,为这群孩子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与众不同的画展。
带着几分侠义,常青十分热衷公益事业。在2007年举行的嫣然天使基金上海慈善晚会活动中,常青一举拿出多幅作品义卖,将所得220万元款项全部捐献。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作为四川籍画家,在中国美院举办的书画捐赠义卖活动中,当场捐出《排长》《列兵》等三幅军人题材油画作品,将义卖所得的100万元款项捐赠给了父老乡亲。
常青说:“绘画是一种表达,表达画家的观察、内心、能力、天性、意图和情绪。画家必须守正固本、恪守本分,用自己的画笔为人民抒写,为时代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