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节目的困惑

  □周云龙

  电视频道上,曾经有一档节目,收视率连年居高不下,你猜是什么?

  综艺类?民生类?监督类?影视剧?——都不是。

  意外吧?它是天气预报,一度占据电视栏目群的收视高点。

  想当年,在每天琢磨收视率的年代,好多电视人是不服的:天气预报,为什么?凭什么?

  如今,还有谁等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欲知近期天气,打开手机,随时可见。

  假如不是听到天气预报的一段插曲,我真的忽略了它在电视上的存在。朋友在电视台负责节目编排。新年总有新节目,电视走下坡路了,节目该做还得做,该播还得播,一拨电视老人嗷嗷待哺呢。有人提议,天气预报可有可无,每天接收、审看、上传,都要专人负责,可以去掉,不如省点时间,播出自办专题。众皆称好。

  节目编排上报送审后,据说气象部门立即有了“应急反应”,对方希望电视台能继续播出天气预报。因为他们制作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全年制作播出天气预报。一个频道弃播,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节目如果最终不能落地,上级划拨的经费就可能削减,人员可能要分流。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气象台有一流演播室,有一批气象主播,节目如果不再在电视频道上播出,主播哪里还有机会登台亮相?电视台的朋友接到对方招呼,立即露出理解的微笑——“难兄难弟”式的苦笑:节目事小,饭碗为大。

  现在,从电视上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人很少了,气象台站还在一如既往地制作推送,电视台也在按部就班地全天候播出。在信息、资讯的供给侧,从业者更多关注的是眼前的利益得失,而未顾及接收侧用户的真实诉求,未有超越自身困境的长远考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各类信息、资讯的采集者、生产者、提供者,电视台,还有气象台都置身于越来越尴尬的困境,收看平台丰富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化了,然而相当多的从业者还滞留在原先的赛道上,是坚守初心,还是执迷不悟?今天的彼此“补台”,或许预示着明天的相互“拆台”。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们正沦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群“难兄难弟”。

  新媒体时代的“难兄难弟”,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困难,同一个纠结,而困难困难,“困”在旧思路上总是“难”。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面对此起彼伏的难关,如何突围、破圈、闯关?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不能总期待个体背负压力去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跳槽、辞职),不能总以个体逃离体制、背叛体制为代价。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古人欣赏的“为将之道”,“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而在今天的职场上,制度设计者、一线管理者太有定力,或许不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