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毛衫产业共富路
——记民进会员陈建根
朱鑫 郑锐
□通讯员 朱鑫 本报记者 郑锐
上午10点,位于嘉兴桐乡的濮院毛衫创新园1幢市场人流稀少,门外细雨绵绵,空气中飘着丝丝寒意。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民进会员、浙江省毛衫协会常务副会长、濮院毛衫业成长企业联合会会长陈建根一进门,步履不停:“虽然因为疫情,不稳定因素多,但外面市场还是很认可濮院,走线上,不耽误。”……他边走边说,“冷清市场”的另一面跃然眼前。
30多年前,陈建根敢闯敢试成了致富能手;年过50后,他为了园区的共同发展,成了行业知名的共富带头人。从“中国最大毛衫市场”到“中国时尚第一镇”,伴随濮院的成功,陈建根的角色也一变再变——从掘金者到孵化器,他说,要为更多创业者提供梦想“摇篮”。
回头看,创业就是一场比赛。
白手起家,七易厂房,说起陈建根的创业故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敢于争先的一身锐气。
改革开放后,羊毛衫生产在濮院镇遍地开花。1988年,还是泥水匠的陈建根借了一台手摇横机,东拼西凑买了半箱纱,在亲戚家的小屋里开始了创业。
“一个星期里,我天天晚上去旅馆挨个推销,第一批毛衫卖完后,发现足足赚了300块!这可是做泥水匠一年才有的钱。”陈建根回忆道。尝到甜头的陈建根开始全身心投入毛衫行业。他夜晚拖着蛇皮袋到客商集聚的旅馆敲门,白天推着自行车沿街叫卖,靠着不怕苦不怕累的一股子劲,很快就加入了毛衫“万元户”的行列。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大干快上的濮院个体户们落入了低端竞争的泥淖,陈建根的创业道路也险些在逆流中夭折。
“那年在100多平的仓库里,积压的毛衫堆得比我人还高。”眼看销售旺季就要过去,陈建根寝食难安,只能被迫“踮起脚”在最难的花色上动脑筋。他横下心,在自家滞销的毛衫上大胆用上了原创花型,而正是凭借创新,陈建根的毛衫在市面上又成了“爆款”。
自此,一条纱线被陈建根整成了一条时尚线。1997年,陈建根就开始从外地高薪聘请设计师,现在他已拥有一支专业的设计团队,一年可以设计出上千个新款。
从走量的低端制造到走心的时尚新装,陈建根扛起时尚大旗,在引领服装潮流中谋求竞争席位,在不断转型中努力奔跑。
向前看,帮助小微企业成长,让产业后继有人。带头致富的陈建根,如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传承上,开启了一场共富接力。
“多看看那些小微企业,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他们是幼苗,也是濮院毛衫产业的后劲!”作为濮院毛衫创新园的创始人之一,陈建根专注于园区运营和园区商会管理。
为了让小微企业放开思路,陈建根组织大家跑韩国、赴米兰,站到行业金字塔顶尖上去对标、思考;为了促进园区交流、学习,他带头搭建了“成长学院”,请来诸多大咖开讲,累计培训超9000人次;为了给小微企业纾危解困,他促成濮院毛衫业成长企业联合会与本地行业合作,推出免抵押创业贷款……在他的带领下,濮院毛衫创新园成长迅速,不少个体户变成了公司,小微企业稳步成长,从这里已走出数家规上企业,最大的一家年销售额已有3.2亿元。
这两年直播成了风口,陈建根积极牵手买手平台,带动园区的小微企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走出一条资源共享、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在线上再造一个地域范围更大的濮院毛衫创新园。
作为民进会员,陈建根还将园区小微企业融资的经验进一步深化、总结形成建议,在履职中不断为毛衫产业鼓与呼。
“共富接力是必然,是服务他人也是帮助自己,是使命,更是生存所需,能够带头探索这条毛衫共富路,我很自豪!”陈建根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