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道”成为共富“跑道”

  □致公党省委会

  绿道是浙江十大民生实事和大花园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截至2021年10月底,浙江绿道已经形成省、市县和社区三级体系,累计建成各类绿道1.5万多公里,至2035年将建成3万公里。下一步,绿道建设逐步从1.0版绿线基础设施补全、2.0版绿带功能精品示范创建,转向3.0版的绿廊综合绩效产出的高水平升维。如何提高绿道“建管用维”,使其成为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仍是一个有待破解的课题。当前,绿道建设存在串接能力有待提升、承载功能不够精细、效益输出尚显薄弱等问题。为此建议:

  三生融合,建立绿道绩效考评的正向标准。充分借鉴对标国外先进模式,建立浙江绿道考评标准。一是定义绿道窗口的扩展内涵,转变绿道就是“慢行线”的初级概念,扩线成带、拓道为廊,明确绿道是涵盖主线及两侧拓展空间,承载多功能、汇集多用途的开放廊带;二是实行绩效考评的正面清单,从工程任务化思维,转为向空间要效益、向功能要产出的经营思维,对绿道增收促业的产业能力、扩用提质的社会效应、蓄绿净污的环境作用,进行量化权重,编制三生融合的分级考评清单,用绩效法则推动绿道自下而上升级,实现对沿线乡镇共富的正面牵引。

  内力驱动,突出绿道发展模式的联体架构。在职能叠加过程中,绿道发展应匹配联合责任主体。一是绿道投资应当与收益相挂钩,从目前单一财政支出,逐步引入社会资本、公益基金、集体经济等多种形式投资,架构起“政府+企业+村集体”的绿道发展联合体。二是绿道管评与绩效对应,联合规划、住建、水利、交通、城管、文旅与属地乡镇,成立绿道专项办来统一解决用地冲突、并道矛盾、配建失衡等问题,以多部门内在协调机制缩短流程,提升绿道“批建管用维”五位一体的全过程开发效率。按功能产出量、民众满意率、生态存续度等目标设立绩效评价办法,树立自下而上的绩效管评先进样板,扩大共同富裕型绿道的建设示范。

  品牌打造,发挥绿道共享价值的名片效应。山区26县的乡镇大多较为分散,绿道的品牌化建设具有线性串接的天然优势。要彰显绿道品牌的地理辨识度,根据山耕、侨乡、红区、古寨等不同风貌特色,通过绿道串珠成链,统合成“一道一韵”地理IP的共有名片,实现节点与全线的共富价值。要构建绿道品牌的文化振兴带,利用绿道的开放性触点,挖掘和标定人地习俗、乡风民规、节礼庆典、先贤史迹的活态展场,打造青山绿水间的文脉长廊、研学走廊,为绿道赋予文化自信的金名片,点亮山区县共同富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