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绽放“宋之湖”宋风遗韵

  □杭州市萧山区政协

  湘湖,开筑于北宋,成型于南宋,是一个真正的“宋之湖”。九百多年时光流逝,湘湖依然散发着浓郁的宋风遗韵。推动宋韵文化传承和展示,可以湘湖旅游度假区的水域、山体、建筑等为主体,把湘湖打造成为宋韵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金名片”。

  厚植本土情,彰显特色,打造宋韵文化传承的核心区

  湘湖千年的宋韵文化在水、在山、在诗词、在寺庙、在非遗,在精致而典雅的情境中。 

  开展湘湖宋诗宋词专题研究。湘湖筑成后,有许多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具有很高文学性的诗词。爱国诗人陆游,宋名士苏泂、华镇、孙因等人,都曾在湘湖边留下诗文。要组织开展湘湖宋诗宋词专题性研究,邀请省内外知名的宋诗宋词专家,开展专题性座谈交流,利用湘湖宋代诗词专辑、研究论文集等形式,推动湘湖宋韵文化研究向纵深拓展。以湘湖宋诗宋词研究为基础,对接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将湘湖固定为宋诗宋词研究基地,开展经常性的研究活动,提升湘湖在宋韵文化领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开展湘湖宋代寺庙集中调研。宋代宗教文化兴盛,尤其是佛教和道教文化盛行。要对沿湖的寺庙开展调研,尤其是对宋代修建的东岳庙、先照寺、杨岐寺、延庆寺、潋堰庙、德惠祠、复兴寺、百步寺等寺庙进行集中调研,发掘寺庙历经千年至今仍旧香火旺盛、游人如织的根本原因,丰富宋韵文化在民间传承的内涵。

  开展丰富多彩的宋韵文化活动。要结合湘湖区域范围内已有的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音乐、曲艺等非遗项目,开创性举办各类兼具娱乐和文化的宋韵活动,如举办年鱼节、千灯会、“夜秀”“夜食”“夜游”“夜市”“夜娱”等活动,传承宋代风雅的文化精髓。

  解读“基因码”,挖掘历史,打造宋韵文化深化的创新地

  湘湖,是文化湖、景观湖、诗词湖,也是民生湖,自其开筑以来, 便有独特的历史基因。

  打造湘湖成为“民呼我为”的示范样板。湘湖开筑主持人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杨时。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近花甲的杨时授萧山县令。他到任萧山后,察民情、听民声,了解到萧山旱涝严重。通过实地勘察地形,他发现有一处可“依山为界, 筑土为塘”,可以成湖,以缓解旱涝,于是主持修建了湘湖。要着力围绕杨时“民呼我为”,为政惠民、为官清廉的好官形象,在大型原创绍剧《杨时与湘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民本建设,继续策划制作一系列关于清廉、为民的诗词、歌曲、文学作品等。

  打造湘湖成为“程门立雪”的治学教学点。“程门立雪”是由杨时求学的事迹提炼而成的成语,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杨时是宋代理学大家程颐、程颢的弟子,南宋理学家朱熹是杨时的再传弟子。“程朱理学”大行其道,杨时起了非常关键的承前启后作用。杨时在萧山期间,传播理学,各地学子云集,聆听杨时讲学。要深入研究当时的历史,着力重修德惠祠和道南书院,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走入德惠祠和道南书院,让湘湖成为“程门立雪”的治学教学点。

  打造湘湖成为“茗山斗好”的饮茶文化基地。后人皆知宋人好茶。湘湖边,有一座小小的山叫“茗山”。茗山茶在宋朝是与龙井齐名的国饮。南宋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并序》写道“茗山斗好”。这不仅指茗山茶是上等好茶,更指宋代盛行的“斗茶”曾在此举行,可见茗山茶和茶饮文化之悠久。要用好“茗山斗好”这个基因,对接茶博会,用好茶研会等相关民间组织,打造湘湖成为饮茶文化基地,使之成为茶品类的汇聚点和品茗区。 

  立足国际化,整合资源,打造宋韵文化展示的大平台

  湘湖是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区域内除了一湖秀水外,还有文旅项目和国际旅游联盟总部、院士岛、湘湖驿等标志性建筑。

  依托国际性活动展示宋韵文化。湘湖每年举办世界旅游联盟年会、湘湖国际马拉松、国际武术论坛等众多国际性会议、比赛、论坛,通过制作书籍、折页、展板等,在各项活动中展示湘湖的宋韵文化。

  依托国际性场所展示宋韵文化。落户湘湖的世界旅游联盟总部于2021年5 月正式建成开放,可利用总部的展厅功能区块,在国际性活动期间,开展宋韵文化特展。湘湖院士岛的建设基本完成,汇聚了12名院士及其众多学生,在院士岛建筑风格和内部装修时,可增加宋韵文化内容,让院士及其学生感受到宋韵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依托国际性宣传展示宋韵文化。每次国际活动期间,用好各级各类各平台媒体资源,不断推出图文、视频、快闪等宋韵文化主题宣传,并以网盘方式提供素材,吸引国际友人和国际性游客主动推介湘湖的宋韵文化。要依托数字化场景展示宋韵文化。网络改变世界,数字让世界无距离。深化“智慧文旅”,加快湘湖宋韵文化在城市智慧馆中和各网络平台的场景展示,推动湘湖的宋韵文化在传承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