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改造!让老楼宇老商圈焕发新活力

  □杭州市西湖区政协城建人资环委

  随着各具特色的楼宇不断发展壮大,从第一座税收“亿元楼”开始,杭州市西湖区楼宇商圈经济已经走过了近20年,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引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硬件老化、缺失,动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当下构筑楼宇商圈经济新高地的“拦路虎”。

  推进老楼宇、老商圈改造提升是全面贯彻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实际行动,是深入贯彻西湖区委、区政府实施“北强、南启、中兴”战略的有力举措,是有效落实开展“三个年”活动的重要抓手。

  现状

  老楼宇、老商圈写字楼近年来出租率逐年下降,空置率上升。可形象称之为“鸟笼腾空了,鸟却不见了”。如果不及时遏制老商圈空心化的趋势,尽早恢复老商圈区域的活力,将会影响全区经济发展大好局面。

  一年多来,在西湖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经过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街),以及广大业主的共同努力,“两老”改造提升工作呈现出组织有力、保障有力、推进有力的良好态势,全年共完成41个改造项目,总投资5.4亿元,建筑面积212万方,三大商圈亮灯工程精彩亮相,新增停车泊位2428个,区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达到“环境品质化、服务优质化、管理智慧化、企业高质化、配套完善化”的目标和要求,为今年的“两老”和文三街区改造提升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问题

  改造模式单一,缺乏整体谋划。由于2020年是“两老”改造第一年,没有现成经验,各牵头单位改造提升方案缺乏统一规划。如去年改造的嘉华国际商务中心、黄龙世纪广场、浙江世贸中心,虽都处在杭大路西侧,但由于各自在红线内独立实施,使得楼宇之间产业缺乏互补性,服务缺乏统一性,景观缺乏协调性,资源缺乏共享性。

  配套设施改造缺乏导向性和精准度。老楼宇、老商圈是城市历史文化承载地,依然占据城市空间重要区位,其衰落本质在于固有商业发展失速以及自身楼宇先天不足,满足不了现有的商业业态。如嘉华国际一楼聚集了多家银行,业态过于单一。黄龙商圈有13幢商务商业大厦,整个商圈电力要扩容,大多数楼宇一楼没有烟道,没有厨房污水管网,只能做烘焙类等业态。

  建议

  老楼宇、老商圈改造要坚持彰显特色,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两老”业主主体作用。政府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导入“未来社区”理念,统筹区域空间和资源整合,实现周边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走出一条具有新时代西湖“两老”改造提升的新路子,真正让“两老”改造有机更“兴”。

  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面排摸全区楼宇,评估每幢楼宇功能、配套设施。要统一谋划,逐步向块状、片状、带状发展,向特色街区、产业园区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每条街都形成一个块状、带状的小微商圈,各自独立错位发展。去年西湖城投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打造的数字化产业园区,为“两老”改造提升探索了一条路子,集中各种资源,整合各种力量,利用各种政策,精准打造街区、园区。

  坚持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两老”提升改造,在各业主产权登记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导致产权问题出现。建议各职能部门在方案会审中采用“备案制”,使得操作性更强、更精准,让项目立得起来,让政策落得了地,让补助资金拿得到。要充分调动各市场主体改造提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服务于企业、业主,又让施工过程在监管之中。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服务。对去年黄龙商圈改造提升的大厦进行一次“回头看”,逐一排摸,对硬件、环境、功能上的缺失,仔细分析、精准施策,缺什么增什么。是否可增加烟道?污水管网是否可行?电力是否可扩容?这些都是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改造提升既要有规划、有计划,也要分步骤、分层次实行。同时,要了解现有入驻企业的需求,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入驻的各种要素配置。如浙江世贸提升改造项目,已于2021年4月启动,预计总投入约1.28亿元。改造提升后,将会带动周边业态提升,使商圈步入高端化、国际化、精致化水平,最终助力黄龙商圈复兴,改变目前商圈经济萎缩面貌。像浙江世贸中心这种投资大、影响大,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提升改造项目,建议政府部门及时跟进,成立工作专班。要结合亚运会“最后一公里”建设,纳入黄龙体育中心周边提升改造工程项目范围,从设计开始,监督改造提升全过程,全力保障建设品质和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真正形成一个步行休闲广场,助推黄龙商圈环境再提升、商业再复兴,再创辉煌。

  坚持新型业态培育,有效整合资源。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新常态,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聚焦主导产业,切忌贪大求全。通过在老商圈范围内培育“科技硅楼”等形式,做优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全域创新空间,推进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周边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转化氛围。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市场多元主体联动,共同发力,就会带来“飞轮效应”。破除老商圈“空心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及完善方式方法,提升产业集聚度,推动科技创新,激发城市活力。只要有了创业者入住,有了创新资源的注入,老商圈就会找回产业动力,“空心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