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与杭州有着浓浓的不了情,这不仅是因为杭州有他的挚友、学生和亲戚,更重要的是,杭州有举世闻名的西湖,有神奇秀美的富春江,还有热情好义的市民,这对于历来以山水为家的画家张大千而言,杭州自然成了他的寄情之地。
“出家”灵隐寺
张大千多次到过杭州,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大千首次来杭州竟是为了“出家当和尚”。
1919年秋,张爰(即张大千)与三弟君绶一起到上海,拜师曾熙、李瑞清学画。入冬后,张爰突然不辞而别,进入松江城内禅定寺出家,原因是自己爱慕的恋人谢舜华病亡,又不满意母亲为他续订的倪氏女子,心中苦闷,看破红尘,便考虑出家寻求解脱。
在禅定寺,主持逸琳禅师为张爰剃度,取法号大千(语出佛家“三千大千世界”)。不久,大千仰慕宁波观宗寺的方丈缔闲法师,写信给正在闭关的缔闲法师。缔闲见张大千字里行间透出灵性,约见后答应张大千在寺里出家。但由于要照规矩受戒,张大千不愿头上留个戒疤,多次与方丈商量甚至理论,都不能被免去受戒的规矩。
在受戒前的腊月初八夜晚,大千动身前往杭州灵隐寺。他与灵隐寺素来没有交往,又尚未受戒,虽经朋友介绍可以去灵隐寺寄住,但心中总归忐忑不安。到杭州后,从西湖湖滨乘船到岳庙,下船时由于身上未带够零钱,遭船夫羞辱,幸遇围观众人劝解,才得以脱身。到了灵隐,虽然得到方丈的允许,在寺庙里暂住,每日随晨钟暮鼓,跟僧众一起诵经,但心里的郁结依然无法解开。
几番周折之后,加上西湖周边山水诱人,他再次滋生起绘画的心思,随之出家向佛之心日渐淡漠。两个月以后,终于在二哥张善孖与朋友的劝说下,回到上海重返画坛。
作画七里泷
1931年9月,张大千与二哥张善孖等人,自上海经杭州从钱塘江乘船赴黄山采风。途经富春江七里泷,为沿江秀美的富春山水所陶醉,当即泊船挥毫,先后创作《江静潮平图》《七里泷风光图》《晚过桐庐》等多幅山水画。次年初,张大千回上海后,根据此前的草图和拍摄的风景照,再次创作,并在《江静潮平图》画右上侧作诗题款:“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才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题诗后又作了说明:将至子陵钓台作七里泷,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谣,故未语及之过。壬申春日,大千居士并记。师子道长博笑,弟爰。款尾印:张爰、大千、张爰之印。
《江静潮平图》取材于富春江上游桐庐七里泷至建德梅城一带的江景,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号称富春江小三峡。在七里泷沿江边,有相隔不远的东西两座峰峦,临江矗立。一为严子陵钓台,东汉之初,隐士严子陵在此垂钓,汉光武帝刘秀屡屡请他出山,他坚持隐居不仕,反映了严子陵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性;另一为谢翱哭台。宋末元初,名士谢翱在此痛悼文天祥,祭怀南宋,彰显其民族大义。这两人正是与张大千气节相投的历史人物。此外,梅城一带的江边,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泊船创作《宿建德江》诗之处,这一切都深深吸引大千先生在此泊舟驻足。
在《江静潮平图》中,富春江沿江山崖峻峭屹立,江水碧波荡漾,大千先生还以画龙点睛的手法,画出江面上三三两两的白帆,表示出他对七里泷江风传说的兴趣。据传七里泷“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是因为张天师在此处曾降服青龙,令其将下游的船平安送到上游,至此只要一见白帆,青龙就会以神力相助。
张大千三次赴黄山,对七里泷一带的富春山水极为眷恋,多次在此泊船,采风写生。他还以《钓台图》为名作画,用于女儿张心瑞布置婚房。甚至到晚年依然思念富春山水,1981年重阳节,身居台湾双溪的张大千根据回忆,创作《桐江七里泷》长卷,并题诗一首(在桐庐县严子陵钓台景区石牌坊右侧尚有张大千手书此诗的碑刻):“晓日曈曈雾尽开,轻舟初入峡中来,渔娘打桨呼鲈美,知道前山近钓台。”诗碑右上侧有题款:四十年前与仲兄同游黄山,初入七里泷之作。辛酉重九忆写之,时年八十三。大千。
慰籍送经砖
1939年,张大千邀友人张目寒游剑门,后在成都青城山清静山居聚会。张目寒曾受教于鲁迅,并参与发起北京著名文学团体“未名社”,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他于1925年在上海与张大千相识,为大千先生代理画作事务,心意相合,情同手足,不久便与张大千义结金兰。
时值抗战时期,张目寒夫人朱紫虹的家乡杭州被日军占领,夫妇俩十分思念杭州的亲戚友人,心情沉重。张大千心有同感,找出自己珍藏的《雷峰塔砖藏经》一卷,并作《雷锋夕照图》画一幅,一同赠送给张目寒夫妇,以表慰问之意,张大千还在画侧作诗题跋:“零落西域越国砖,残经一卷价论千,画图独取黄妃塔,犹有斜阳照碧天。”
题诗后又进行了说明:“己卯与寒弟虹娣同在青城山,偶检行篋得此卷,并写图以赠。虹娣有别庄在湖上(指杭州西湖边)金沙港乡下不得遽归,得此聊当卧游,慰情于万里之外可也,兄爰。”
情寄孤山梅
1976年9月,年事已高,饱受疾病困扰的张大千,回忆起当年在杭州西湖孤山赏梅的情景,联想到宋朝名士林和靖隐居孤山“梅妻鹤子”的故事,感慨万千。他抱病作画《老梅》自喻,画中,一株古老梅树傲立在风雪中,这株古梅,下部扭曲如卧龙,树身的藓苔似龙鳞斑驳,上部昂首挺立,枝杆直刺天空。桠杈上开出点点梅花,显示出梅花虽老,但敢于向严寒抗命,暗喻自身老干新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心志。画上,大千自题诗一首:“琼佩孤山影,林逋最有情,冰壶年年画,寒洲月痕明,鹤口清如雪,苔枝玉斫英,新愁绾诗句,埋梦为寻盟。”落款为:爰翁。
张大千的杭州情结,一直被他与发妻曾正容唯一的女儿张心庆记在心里。2010年,78岁的张心庆选择在杭州转塘的金色年华老人公寓居住。7年后,才因身体原因被女儿张敏接去美国照顾。
杭州人始终记得这位与杭州颇有情缘的艺术大家张大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杭州先后在西湖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以及杭州21届西湖艺术博览会等地举办过张大千画展和研讨会。2018年6月15~22日,《500年来一大千——张大千出版文献展》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开展,展期虽然只有7天时间,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