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年
印石中寿山芙蓉石与“石帝”田黄相配,号称“石后”,十分名贵。田黄象征石中至尊地位,芙蓉彰显的则是高雅品位。芙蓉石洁白纯净,温文尔雅,质地在透与不透之间,似玉非玉,其观赏价值与人文追求皆由此始。早在清初康熙时期,已深得帝王的宠爱,向为宫廷御印所选用,这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皇帝御赐芙蓉石宝玺“御赐朗吟阁宝”可作证明。清末时与田黄、鸡血并称“印石三宝”。自古文人墨客、鉴藏家也对芙蓉石百般推崇,清人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评“芙蓉似白玉而纯粹,玉不受刀,逊于芙蓉矣”。书画篆刻家陈子奋在《寿山石小志》中赞叹:“芙蓉之质与色,直可与田黄、冻石雄峙寿山。”
旧芙蓉石相对新开采的芙蓉石而言,一般指民国以前的旧坑老芙蓉。旧芙蓉因年代久远的关系,火气褪尽,加上白里泛赭黄的芙蓉所特有包浆,更显得沉稳内敛、古色古香。旧芙蓉的品种以矿洞位置或色泽分别定名。主要有:将军洞芙蓉,又名“天峰洞”,是乾隆坑芙蓉石的代名词。位于加良山之顶,因洞垂直而下深达30多米,采石艰险,故产量稀少而显珍贵。将军洞芙蓉细洁腻凝,如脂如膏,纯净无瑕堪称极品。相传乾隆时该洞被一位地方将军所霸占,故后人称其为将军洞。后矿洞塌陷,从此绝产,今传世者多为数百年前旧品也。
上洞芙蓉,又称“天面洞”,是晚清及民国芙蓉的主产洞,石质也颇佳,唯纯洁度略逊于将军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出产过一批白、黄、红各色佳品,好石者争相求之。半山芙蓉,由于芙蓉石的矿脉走向是从山顶向下延伸,所以加良山上半部所出石质最佳,半山腰次之,故别名为“半山”。其中白芙蓉是指纯白色的芙蓉石,为芙蓉家族中的主系。石质脂润腻凝、雅洁明莹,有羊脂白、藕尖白、白玉白、猪油白、瓷白等。尤以藕尖白最为名贵,细嫩而通灵的质感如西湖八月新藕之芽尖。
白芙蓉更是芙蓉石中的稀见品种,质地细纯、润腻如脂,似美人微醉,煞是可爱,具有极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