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播撒文化种子

——记民盟盟员、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李莉

  □本报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朱旭君

  “一支清香炉内焚……”3月初,平阳县“鳌江划大龙”民俗文化季的越剧演出现场,观众们沉浸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台上是流转的越剧雅韵,台下是传承千载的厚垟蜜沉香非遗展演。

  来自丽水学院的民盟盟员、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李莉是这场活动的总策划,她在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中上台,为大家介绍厚垟村的非遗文化,让这场文化共振更加深入人心。

  第一次亲历“鳌江划大龙”的民俗现场,李莉在自己的驻村日志中写道:“真正的文化传承,应该像蜜沉香般沁人心脾,又如越剧唱腔般余韵悠长。”

  说起与厚垟村的缘分,从小生活在乡村的她,对艺术乡建始终怀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去年4月,省委宣传部开展文化特派员选派。她第一时间提交申请,报名参加。

  古宅幽幽,清波碧水,在山清水秀的鳌江镇厚垟村,可以感受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水乡风情。初次来到厚垟村,李莉就被这里深深吸引了。但祠堂斑驳的楹联、文化活动的式微也在提醒着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扎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特派员的原工作岗位不脱产,李莉便利用周末、假期往返厚垟村。

  渐渐地,她发现厚垟村的蜜沉香、越剧文化很有特色。于是,在收到“鳌江划大龙”民俗文化季的邀请后,她积极借助这个平台,将两项文化融合展示。

  邀请平阳越剧专委会推荐剧目、请蜜沉香馆馆长推介蜜沉香、联系工作人员安排现场细节……当古装演员在沉香展台前吟唱《牡丹亭》,传统文化完成了从展柜到生活的惊鸿一跃。

  “舞台正前方的展位,就是厚垟村的非遗产品——蜜沉香。伴着千年的袅袅沉香,让我们的古韵戏曲与非遗技艺一起碰撞,沁人心脾、历久弥香……”当李莉念出这段主持词,她从观众的眼中看到了感动。

  “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从“外乡人”到“自己人”,从“要我去”到“我要去”,李莉努力思考和尝试,将更多“活水”引入厚垟村。

  在走访当地文化工作者的过程中,李莉发现村里的诗词文化别具特色。她紧锣密鼓地筹备5月的乡村诗歌大会,打算把小桥流水的美丽村景、白墙黛瓦的村道建筑等空间结合起来,吸引更多人到厚垟村参加活动。同时,她还帮助厚垟村申报“艺术乡建特色村”,并在线上建立申报讨论组提高效率。

  行走在文化乡建的道路上,李莉坚信自己的路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