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政协专题协商
擦亮“千年越医”金字招牌
联谊报讯 结合古城保护,越城能不能设立“越医一条街”?上大路茶饮开街,中医茶饮能否借势借力?日前,绍兴越城区政协开展专题协商,聚焦越医文化传承进行头脑风暴。
越医是浙派中医的重要一脉,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智慧结晶,还蕴含着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和其他传统医学相比,越医存在名医名方断档、人才后继乏力等困境。”缺“龙头”、缺政策、缺动力,是越医发展的拦路虎。
“很遗憾,有些中医经验和技艺正在流失。”省名中医、鉴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华军坦言,越城入选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医药类项目共6个,但其中3个已属虚位,一些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离世,学术经验、医案医方面临散佚或失传。
如何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与会委员认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必须解决的问题。“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机构开设或优化中医药相关专业,确保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同时推动中医药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型中医药人才。”
委员们还提出,师徒传承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应鼓励和支持名老中医专家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将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
探索多种模式建立集医疗、文化研究于一体的越城区中医院,有利于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带教和中医药宣传。委员们提出,打造“越医一条街”,让越医和古城文化有机结合,让越医文化焕发新春。
专家提出,“活”化越医,流量也必不可少。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减重门诊的蔡玉群医生“一号难求”就是生动的例子。他将一张经典药方创新活化,成为越城区中医界的网红。“把中医明星请过来,开展学习交流,开设工作室,不断吸粉。”
中医的根基在基层,开花结果在创新,大家一致认为,要做好这几篇文章,进一步擦亮“千年越医”的招牌。
通讯员 汤桂平 本报记者 郭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