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 |
□民革省委会
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弱项在农业农村,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农业农村。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农业科技要走出“闺中”、走近生产一线,实现科研和推广并重。
短板
农技服务凸显弱链、断链。我省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乡镇农技人员年龄、知识老化明显,人员“在编不在岗”现象不断加剧,部分农技站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农业科技呈现科研推广两张皮。农业科研院所内部大多“大而全”“小而全”,研究力量分散。研究项目与田间地头的需求无法有效匹配,往往出现“科研成果农户农企不需要,实际生产所需的东西又得不到研究”。
农户和农企依然惯性思维。一些农户、农企负责人习惯凭借经验开展生产,无法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新技术、新装备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对高效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新品种等存在抵触情绪。农产品缺乏特色深加工,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基层财政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我省基层投入的农技发展经费存在总量不足、增长缓慢、结构不优等问题,导致农技创新激情不够、后劲不足。
建议
省政府办公厅今年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科技惠农富民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我省农业科创高地建设“十百千亿”发展目标——
到2025年,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形成农业科技重大成果100项以上,在农机装备、现代食品加工等领域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全省主要农作物及畜禽良种覆盖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8%和91%,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5万元/人,农业(除海洋捕捞、林业外)亩均产出率达到1万元/亩以上。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具有显著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实现这一目标,农业科技必须走出“闺中”、走近生产一线,实现科研与推广并重。
强化农业科研和推广“一盘棋”。制定中长期农技发展规划,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农技项目立项、科研、农技人才培育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科研机构、民间农业科研推广组织的责任,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强化农技与基层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形成以市场需求为主的研发“风向标”。进一步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加快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产出为目标,责权利清晰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新体系。加强农、科、教融合,支持建设一批新农天地、现代化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化农业产业联盟和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平台服务基层、服务农企和广大农户。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的农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农技服务企业,建立市场化农技交易模式。进一步推进科技要素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向生产一线集聚,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高效、精准供给。
构建基层农业人才“蓄水池”。进一步优化科技特派员等新型科技人员服务农业农村机制。科技特派员选派专业向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电子商务和创意设计等领域拓展,服务领域从农业一产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链后端延伸,进一步增强农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能力。鼓励基层政府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试点“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模式。以乡情为桥梁、以政策为引领、以激励为导向,推动乡贤、大学生返乡创业创新。整合和优化农业人才库,探索点单式、预约式、提问式、操作式新型农企农户农业科技培训。
激活奖补政策的“强磁场效应”。进一步加大农业政策资金保障力度,对农技项目经费使用采取灵活机制,激发农技创新动能。探索从目前的农户、农企直接补贴和免税政策,向科技创新、推广补贴政策转变,引导企业加大农技研发投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重奖对农技推广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将农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成效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