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也能网购?!

政协委员呼吁新业态需新规范

  □本报记者  陶迈卿  郑锐

  情绪也能网购?

  是的。“爱因斯坦的脑子”“虚拟蚊子”“骂醒恋爱脑”“会撒娇的野生大象”……这些都是现在网上大卖的情绪产品,单价从几毛钱到几十块钱不等。

  这些产品到底是什么?为一探究竟,记者购买体验了一下。

  打开淘宝,输入“虚拟情绪”,“需你陪伴”“树洞唠嗑”等一大串产品瞬间跳出,可谓琳琅满目。

  点进某销量最高的商品链接,联系商家客服。“宝贝要小哥哥还是小姐姐呢?”客服一秒上线。据介绍,沟通对象还能进一步“定制”,可选择“邻家大姐姐/大哥哥”“幽默风趣”“成熟稳重”等多种类型。

  记者花20元购买了15分钟时长,并按要求提供了微信号。

  不久,一个新的好友申请弹出。“宝,心情怎么不好了?”和标题中的“骂醒”不同,实际服务更加温柔——对方以微信好友陪聊的形式,发送大量语音信息对记者安慰开导、热情夸奖、出谋划策等。

  陪聊产品只是其一,你还可以下单“虚拟蚊子”,卖家会角色扮演不定时“嗡嗡嗡”地来吵你;购买“会撒娇的野生大象”,卖家会告诉你大象正按地址自己走过去,博你一个乐……

  “就是买个心理安慰”“有点摸不着头脑”……评论区的买家体验褒贬不一。

  这些看似“无厘头”的产品为什么有市场?

  “这些情绪产品,折射了当代年轻人在学业、工作、婚恋等方面面临的社会压力。”省政协委员、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兼心身科主任季蕴辛认为,目前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大、供给少、费用高,情绪产品正成为一种非正规、非正式的心理服务。

  “不能过度依赖这些产品。”季蕴辛提醒,“网购情绪”不能代替正规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如果放弃寻求专业帮助,可能会导致问题恶化。

  这些产品是否真的安全?省政协委员、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崔妤頔说,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方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予以规范,这可能给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利用消费者的情绪需求制作和销售低劣、有害、违法的情绪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或公序良俗,甚至帮助犯罪分子实施诈骗。此外,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不可避免会提供个人信息,商家有义务确保其信息安全,这对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商家的规范经营也提出了新要求。

  专家认为,爆火的虚拟情绪产品和“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一样,是年轻人对精神内耗的自救。合理的监管和引导机制是自救的安全锁,而最终的出路还是健康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