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机制
江山政协联系界别群众有法宝
李鑫 何于盛
□通讯员 李鑫 本报记者 何于盛
“咚咚咚”“咚咚咚”……江山市长台镇长兴村书院街,挖掘机吊臂钻头发出的声响引得不少村民围观,大家交头接耳、笑逐颜开。“书院街开始修了,改造好以后就不会再内涝积水了。”“这下好了,雨天出门也不用蹚水了。”……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一句句诚挚的感谢,群众获得感提升的背后,离不开江山政协“365”机制。
近年来,江山市政协不断探索创新,建立健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365”常态化工作机制,即每位委员每年深入界别群众开展3次集中调研走访,每位委员联系6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界别群众,每位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要完成5项具体任务,积极引导委员深入走访调研、倾情服务群众、推动破解难题、履职助力发展,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到政协离得很近、委员就在身边。书院街的改造整修,就是其中一个生动的注解。
书院街是长兴村村民的生活街,因街面与水张线路段最低点连接,且毗邻周边山体,每年汛期一下大雨就有雨水在街口汇集,并沿着地势倒灌进街两边的村民屋中。积水带来“出行难”“街面脏”等问题,给村民造成不少困扰。
江山市政协委员、长台镇党委副书记王晋鑫在走访调研时了解到这个情况,随即与排涝工程设计单位负责人、镇村干部等多次赴书院街实地调研,详细了解防洪排涝设施和周边地形地势。
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今年4月28日,一场以“改造排涝管网,化解积水之忧”为主题的“民生议事堂”协商活动开场了,委员们围绕街面改造排水的具体工艺、建设周期、经费概算等方面进行协商交流。活动后,项目进展迅速,5月下旬正式完成招投标并进入施工阶段,预计6月下旬完工,书院街的积水之患即将得到有效解决。
知民情、察民意、聚民心。通过委员联系界别群众“365”常态化工作机制,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委员履职获得感也显著增强。
近些年,大陈乡早田坂村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引进种植彩色油菜和彩色荞麦,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如今,把“美丽景色”转换成“美丽经济”、更好带动增收致富,成为全村的新期盼。为此,村民们走进“智汇驿站”委员工作室,向委员们“取经”。
面对村民们的困惑,“智汇驿站”委员工作室召集人刘立忠和工作室其他成员一起制作项目方案及演示课件,围绕早田坂村的油菜、荞麦、杨梅等特色农产品,提出建设榨油坊、酿酒坊、干粉厂“两坊一厂”的产业构架,建议充分利用村内土地资源,打造研学基地和露营基地,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通过委员们的持续助力,早田坂村的“乡村振兴帮富村”项目顺利推进,“早田山外”露营基地等已建设完毕,今年“五一”期间,露营基地“早田·大陈亲子嘉年华”活动,吸引了300多个家庭参加。“两坊一厂”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及配套设施建设,正式建成使用后将有力推动早田坂村“凤鸣早田”农特产品牌做大做强。
近日,《江山市药膳产业发展三年(2023~2025)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相关部门征求意见。看着这份意见稿,市政协委员、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服务小组常务副组长胡汉民感慨万千。这些年来,胡汉民深入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责任担当,积极走访中药材种植户、中药材企业,充分听取意见建议,积极助力江山中药材产业和药膳产业发展。
通过政协力量的持续推动,江山乌鸡煲(江山黄精乌鸡煲)、赤豆鲫鱼汤两道药膳在2022·第三届中华药膳烹饪大赛荣获“中华十大药膳”称号。现在,胡汉民的心中又多了一份期待:“持续推进药膳产业发展,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江山走好共富路添砖加瓦。”
市政协主席胡炳泉表示,将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健全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365”常态化工作机制,突出履职重点、强化履职实效,持续促进委员履职能力提升,让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更具广度、深度、温度,为江山“当龙头、争上游”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