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门,龙游政协牵挂八年整
郭晓玲 李玲 何于盛 郑锐
联谊报讯 先民遗迹,来世之矩;浙商之源,江南望郡。
大南门作为龙游的人文发祥地,是展示龙游“万年文明、千年古城、百年商邦”的重要平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龙游人心中温暖又美好的乡愁记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大南门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繁华,泮池覆满浮萍、老屋破旧衰败、锁环锈迹斑斑……它就像一位垂暮的老人,被重重叠叠的往事旧梦郁积,如同历史的喘息一般沉重。
如何让大南门焕发新活力,实现历史厚重与时代潮流的碰撞融合?大南门,龙游政协已经牵挂了整整八年。
2015年,九届县政协聚焦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收集意见建议,积极推动项目房屋收购工作。2017年、2019年、2021年,十届县政协又围绕街区保护开发开展委员视察、调研协商等,助力街区规划、改造、保护和提升。近年来,县政协持续开展“回头看”跟踪监督,以“会场+现场”“视察+建言”等形式,为历史文化街区打造贡献智慧、汇聚合力。
近日,龙游县政协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大南门,举行“请你来协商·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大家谈”协商会,委员们“抢麦”建言,为推进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再开“良方”,积极助力龙游文脉赓续传承、城市更新发展。
“大南门如何出圈?烟火气很重要!”县政协委员、青年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美霞认为,大南门的更新发展要在汇聚“烟火气”上做文章,吸引更多人流、增添生活气息,打造一条“活着”的古街。
“开设旅游专线、设置暖心服务、联接优质景点、推出优惠活动。”县政协委员、龙洲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琼建议,聚焦年轻人需求,扎实推进布点、宣传、引流等工作,并积极植入匠作文化、县衙文化、儒学文化等,引导鼓励商家错位发展。
“三分靠建设,七分拼运营!”县政协委员、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姜真提出,要用心做好“文化+”“旅游+”“街区+”三篇文章,在保持街区品位的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开展宣传推介。
“市场的培育是个漫长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县政协委员、星空传媒负责人陈星名认为,在历史文化街区运营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要积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形成各界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县政协委员、县市政园林管理中心主任周菲建议,引进国际化文化产品专业设计和运营机构,围绕龙游历史文化,设计开发系列中高端文旅产品,不断延伸拓展文旅产业链。
会上,县住建局、文旅公司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项目运营推进情况。有关部门单位对委员们的意见建议一一予以现场回复。
副县长万志正提出,要把握定位,处理好历史性与现代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优化运营,充分激发老街区的生机活力,对外招引品牌商家,对内开发本土产品,以工作实效推动龙游经济社会发展。
县政协副主席陆寿泉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协商成果转化落地、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开花结果,持续推动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高水平建设,为打造充满魅力的“龙之游·人之居”浙西新明珠贡献政协力量。
通讯员 郭晓玲 李玲
本报记者 何于盛 郑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