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卓越工程师,重塑产业新优势

  □致公党省委会

  工程师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评估,需兼具科学思维和一线操作本领,统筹项目管理、团队领导、跨部门协作。随着科技竞争加剧,各国纷纷把卓越工程师培养纳入国家战略。

  从国外先进经验来看,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推动培养链条的“前移”与“后延”,实现多维化、终身化、全周期。当前我省制造业已迈向中高端、依靠工程师队伍为产业赋能的新阶段,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对增强产业链安全性、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重塑产业新优势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现状

  招引缺乏针对性。《全球数字人才发展年度报告(2021)》显示,在国内软件与IT服务业人才吸引力上,全省仅杭州上榜;在计算机网络与硬件、制造业、航空航天业等人才吸引力上,全省无一城市上榜。工程师队伍的招引缺乏激励,招引布局上存在哑铃结构。产品端、市场端很强,科学端也集聚了很多人才,但卓越工程师招引成效不明显。

  培养缺乏体系性。卓越工程师培养网络较弱,高校、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工程师人才“培养不出、用不顺手、留不下来”。在调研中,企业和高校均反映,企业未能很好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比重偏低。高校层面,学生的毕业条件依然与学术性成果挂钩,未考虑实际工程能力等因素,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发展策略、人才政策、评价体系等方面未有针对性政策、条块分割严重,不能很好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

  使用存在多点障碍。卓越工程师的价值实现需要空间和平台,但目前工程师在人才评价制度、职业发展空间、职务成果转化方面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如卓越工程师难以纳入人才项目评审,尤其是对于行业急需的一线工程师人才,价值无法实现评估。工程师人才引进后,就业环境、社会福利、薪酬体系等方面存在痛点,导致卓越工程师人才虽然具备很强的技术能力,却难以长期稳定在浙工作,影响人才价值实现。

  建议

  做好精准匹配,打通卓越工程师招引堵点。瞄准工程师人才看重产业匹配、追求自由发展空间的需求特点,各地应结合自身特色产业,突出差异化引才策略,将卓越工程师人才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及地方科技计划指南编制、项目评审、决策咨询等科技管理全过程中,提升人才政策支持的精准度与实效性,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细化工程师人才项目扶持政策,打造涵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完备人才服务体系。构建产业与人才大数据平台,重点开发产才匹配算法模型,形成工程师从人才链到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生态系统。

  抓好体系化培养机制,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成长。鼓励支持高校和企业、企业和企业合作开展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卓越工程师人才急需行业,建设企业高校联合研究院、高校工程师工作站等联合培养机构,促进卓越工程师与院校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有机衔接,探索“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的产教融合机制,各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系统观念培养卓越工程师。探索设立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协同的新型工程师培养机构。以重大科技平台、各级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集聚卓越工程师人才,通过实践项目及激励措施,提升工程师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工程领导力。

  弘扬工程师文化,完善职业发展环境。加强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设计,形成各级政府宏观指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各地高校联合行动的良好培养格局,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工程师队伍。加强工程师精神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讲好工程师故事,凝聚社会各界对工程师价值的共识。推动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强化从工程师到卓越工程师的职业发展的连贯性、衔接性与递进性。对于优秀且紧缺的卓越工程师人才,进一步探索完善有针对性的人才评审、居留、薪酬职称等政策办理的特批和优惠制度,最大限度突破学历、“帽子”等限制条件,简化办理手续和程序,建立更高效便捷的政策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