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一版要闻

文章导航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开馆

德寿宫,终于等到你!

  □钟禾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终于来了。

  先做个简介:德寿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它作为宋高宗赵构退位后居住的宫殿,当时和南宋皇城遥相呼应,坊间人称“北大内”。虽然是养老之用,但这个非正式的皇宫,却以“气象繁盛”著称,后苑园林尤其精美奇巧。从2001年开始,历经4次考古发掘、2年标识复原,德寿宫一直被视为浙江“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代表作。

  很多人都在翘首以盼: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德寿宫,“出圈点”究竟多不多?“含宋量”究竟足不足?

  今天,我们就来先睹为快,德寿宫里究竟看什么?怎么看?

  1

  很多人走进德寿宫最朴素的想法,不过是希望瞧一瞧那座拂去历史烟尘,款款走来的宫殿,希望借此见一见800年前的云和月。

  但如果你是奔着“气象恢弘”和“皇家气派”而来,那现实可能会有些“骨感”——

  在南宋临安城的版图上,鼎盛时期的德寿宫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11个标准田径场的大小。

  而在今天的杭州地图上,德寿宫的考古发掘面积仅有6900平方米,“重见天日”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

  这一角“冰山”,既没有北京故宫博物院72万平方米的恢弘体量,也不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辽阔景观。

  隐匿在红墙后的这一方天地,能否承载得住外界的期望?

  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两种矛盾感值得白描一二:

  第一,德寿宫里不见景,却又处处是景。

  从重华宫大殿一路向下,你就能看到中区最核心的景观——

  乍一看平平无奇的土质遗址,依然保留着出土时的原生态,尘满面、鬓如霜。在考古专家眼里,这些遗迹是珍宝,但对于“门外汉”来说,遗址就像是“土坑”,晦涩难懂。

  怎样让老百姓看懂德寿宫?

  数字展示,可以勾勒出时间的模样:

  在这里,遗址就是一块巨大的“投影屏”,里面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柱础都能不断“生长”,直至还原整个重华殿的建造过程。

  观展者全程不用佩戴VR眼镜,肉眼就能看到德寿宫的前世今生。

  第二,德寿宫里不闻声,却又处处是故事。

  与其他文物展陈中动辄数千件的规模不同,德寿宫的190余件陈列文物虽然“不施粉黛”,但依然能看出宋式宫廷生活的审美意趣:

  从三枚陶制的围棋子,能一窥宋高宗的“退休生活”;一方龙泉青釉占景盆,能遥赏宋人“四般闲事”中的插花之美;一片漂洋过海的玻璃,折射出南宋的“奢侈品”风格……

  即使是用来铺砌地面的窄长条灰砖,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香糕砖”。通过这块砖的花纹,看到的是宋代宫廷营建时的“打花”技艺。

  800年前的古都临安,就这般面目生动了起来。

  2

  不可否认,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穿越。

  从2001年“初见天日”到2020年“平地起高楼”,再至“百米红墙”火上热搜,为何独独对德寿宫,大家期待值拉满?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德寿宫是首次最大面积露明展示复原研究最充分的南宋遗址、首次原址原貌原标识复原展示南宋皇家建筑形体、首次大规模数字化复原展示遗址、首次最大面积系统性开展南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首次全面展示南宋历史文化与社会风貌。

  换个角度理解:虽然贵为曾经的南宋都城,但这样的遗址,杭州并不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定与积淀的历史资源相协调。从上世纪80年代杭州发掘南宋皇城遗址开始,过去的近40年间,杭州持续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金”,就是为了找到一张能代表杭州宋韵的古都名片。但由于历史原因,杭州的宋韵留存一直以来都是“零敲碎打”。

  这直接导致杭州宋韵文化的挖掘成果难以集中展示,考古价值的高端维度上也有短板。

  而德寿宫的横空出世,让曾经遥不可及的宋朝,在这里找到了一个线头——

  从空间上,以德寿宫为原点画出一个步行15分钟可达的同心圆,周边的南宋御街、清河坊、五柳巷历史街区等风格互补的历史建筑群落,都能“大珠小珠落玉盘”。宋韵文化有了集中展示的空间基础。

  从类型上,德寿宫作为我国唯一一处集皇家宫苑和江南园林于一体的遗址,为杭州的宋韵平添“贵气”——宋高宗、吴皇后、宋孝宗、谢皇后……他们先后都拿到过这里的“房产证”。他们的居处,更能反映南宋官式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的最高水平。

  即使现在已经没有了满屋子的精致,但“遗址+时间”的组合,就足够为历史填空、为想象留白。

  3

  人们为什么想要走进德寿宫?

  这其中有对宋朝的好奇心,但更多的是对那个传统文化黄金时代所呈现的精神世界的向往。

  实际上,未开先红的德寿宫正向我们展示出这样一种趋势——

  过去一年间,古都南京的德基美术馆推出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真实复刻了文物《金陵图》,引来10余万观展者“一键入画”。

  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申遗成功一年来,旅游热度持续攀升。今年国庆假期,有415万余人造访刺桐城,寻宋探韵。

  目前,全国历史文化类景区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1年的4111个,翻了一番。2021年,全国博物馆数量、年举办展览数量、年参观人次分别增长60%、144%、119%。

  在浙江,垒砌“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砖石,也不仅仅只有一个德寿宫:

  眼下,杭州正在系统推进南宋太庙遗址等地的改造提升,探索怎么让“宋韵杭式生活节”过得有意思;

  宁波通过解读月湖十洲、东钱湖的南宋石刻,谱出了日益响亮的“宋韵九歌”;

  绍兴谋划推进古城整体申遗、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陆游故里改造提升……

  我们热爱历史,我们更懂得,历史与现实互相观照、文化与生活彼此相亲,才是中国人的诗意所在。

  记者了解到,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包括了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南宋历史文化陈列、数字化复原展示三个部分,重点有“四个首次”要讲讲透。

  首次原址原貌展示

  首次原址原貌展示临安城内等级最高、揭露面积最大、考古研究和地面建物复原研究最充分的德寿宫遗址。

  遗址,可以说是德寿宫的“镇馆之宝”。大家能看到的遗址共有两处,分别是900余平方米的中区遗址和3600余平方米的西区遗址。前者着重展现重华宫兴衰演变,后者偏重于还原宋代宫苑的风华绝貌。

  借助先进的文物保护工艺技术,遗址采用露明展示。如此大面积的遗址露明展示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也为南方潮湿地区同类型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了“杭州样本”。

  首次全方位解读

  首次全方位、立体化、系统性地研究阐释南宋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

  德寿宫6900平方米发掘遗址内,共整理出文物3000余件。此次展出的杭州考古出土文物共190余件,其中60余件来自德寿宫遗址。另外,还有反映宋代礼制、艺术和社会生活类的展品。

  德寿宫专门为这些文物打造了“T台”——在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挖掘了3000多平方米布设展览陈列。除了重华宫正殿,还有中区遗址旁的南宋历史文化陈列展区和西区遗址旁的南宋临安城考古成果展。

  首次原汁原味复原

  首次原汁原味地复原了南宋皇家宫殿形式的保护厅棚——重华宫、慈福宫。

  德寿宫最大的一件展陈品,是一座“复刻版”的重华宫。其正殿在建造时不用一钉一铆,以全榫卯结构搭建,共用2600立方米木料。

  “复刻”后的大殿布展面积约450平方米,通过复原陈设,沉浸式还原了800多年前重华宫大殿现场和“两宫”并立的历史情景。

  首次数字化展现

  首次重点围绕如何提高遗址的可看性,通过数字化先进技术,丰富了遗址和德寿宫的文化内涵解读。

  尘满面、鬓如霜。站在饱经风霜的土遗址旁,怎样才能想象出皇室的华丽和风流?这次,德寿宫要借你一双“慧眼”。

  在这场名为“德寿重华”的数字化复原展示中,不用借助VR眼镜等工具,肉眼就能还原德寿宫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