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船转产,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 |
![]() |
□象山县政协石浦镇联委会
象山是海洋渔业大县,2020年在册渔船2747艘,渔业人口5万余人,从业船员超1.5万人。面对当前近海渔业资源逐年衰减,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日渐严峻等现状,开展减船转产工作势在必行。县政协石浦镇联委会组织委员就此开展专题调研,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存在问题
2020年,象山水产品总量59.07万吨,渔业总产值106.4亿元,其中海洋捕捞产量34.47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58.36%,在象山渔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海洋捕捞业发展面临困境,亟需转型提升。主要表现在:
科技支撑弱,经济效益较低。海洋捕捞属于传统产业,捕捞产品仍处于原料产出阶段,主要进入批发领域或直接进入水产加工企业,产品开发附加值低。2020年全县海洋捕捞总产值30.15亿元,平均吨价格0.87万元。随着近年来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作业渔场日益衰减,“船多鱼少”矛盾日益突出,捕捞效益逐年下降。
老旧渔船多,安全风险较大。目前象山共有各类老旧渔船975艘。现有渔船组织化经营程度低,大多为船东自有。以石浦镇为例,310艘老旧渔船船东独资占66.7%,其余均为2人合股,实际作业人员中外来短期务工人员占70%以上,人员素质不高,作业安全隐患风险较大。
文化程度低,渔民转产较难。对石浦镇老旧渔船船主的调查表明,平均年龄46岁,从业时间平均28年,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占28.39%,初中的占52.58%。他们长期从事简单且封闭的操作,技能单一,和外界交流不多,行业适应性不强,转产转业难度大。同时,即便是继续从事海洋捕捞业,由于技术要求和捕捞工具跨度大,渔民转产其他捕捞作业方式依然较难。
渔船体量大,作业能耗较高。象山机动渔船总吨位35.07万吨,功率50.72万千瓦,约占全省海洋捕捞渔船数的17%,居全省第一,位列全国前三。大多数渔船技术装备普遍不高,部分机动渔船柴油发动机老旧、能耗高等问题凸显。
对策建议
从海洋捕捞业发展现状看,加快推进减船转产,既是保障渔业安全生产的紧迫需要,也是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渔业综合效益的客观要求。要明确目标、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减船转产工作,推动渔业转型发展。
政策引导,实现渔船减量提质。把减船转产作为推进海洋捕捞业转型升级,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逐步减少数量,提高综合效益。一要合理减船。建立保护海洋捕捞资源的“东海粮仓基金”,定向用于回购海洋捕捞渔船,减轻海洋捕捞强度,帮助渔民转产转业。参照外地标准,结合象山实际,确定符合市场规律的渔船回购标准,并采取分期支付方式。二要精准减船。把捕捞强度大、捕捞能力强的渔船以及安全风险大的老旧渔船作为减船重点,加大回收力度,确保渔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具体以收购184~440千瓦(250~599马力)钢质渔船为主,尽量不涉及收购60马力以下的近海生计渔船,对于限制使用船龄的老旧渔船要实行强制报废。建立渔业责任事故船东退出机制,主动征收渔船。三要逐步减船。率先建立渔业领域产能调整机制,制定长期的减船转产政策,加大补偿力度,鼓励海洋捕捞渔船所有人将渔业资源破坏性较大的拖网渔船转为钓具、流网等资源友好型渔船。引导交回海洋捕捞渔船马力指标,统一由国有公司管理使用,探索开展减船后马力指标碳交易。
多措并举,持续帮扶推动转产。研究制定系列扶持政策,拓宽渔民转产转业渠道。一要加强就业引导。以石浦310艘老旧渔船为例,平均功率224.6千瓦,以8500元/千瓦计算,回购额190.9万元,渔船拆解后残值平均20万元,扣除调查反馈的户均债务100万元,渔民实际到手资金不多,建议改革减船补偿机制,成立象山县渔民职业介绍所,定向引导本地渔民上本地渔船就业,不再新购渔船。二要加强产业帮扶。转变渔民经营模式和理念,提高渔船组织化程度,保障安全生产,提高团队协作效益。建议增加渔业运销船数量,组建以渔业运销船为核心的合作社单元,鼓励产供销协作经营。水产城管理中心降低运销船收费标准,增加船上已经精细分类可直供市场的鱼货物交易场地。协调央企和大型商场超市,拓展市场供应渠道,以销售集聚产能,以效益引导变革。加强水产养殖科学指导,引导绿色健康养殖,淘汰鲜饲料使用,压缩低值水产品的捕捞空间。三要拓展转产渠道。积极培育休闲渔船、休闲海钓、渔家民宿、电商平台等新业态,对渔民从事休闲渔业、渔家民宿、海上运输、设施化养殖或者跨行业自主创业的,加大补助力度。建设石浦渔业电商园,设立象山渔业电子商务创业基金,吸引和扶持专业团队创业,做大做强梭子蟹、大黄鱼等象山海鲜区域品牌,充分发挥现有产能的经济效益。四要加强养老保障。通过养老政策的持续关怀,解决渔民后顾之忧。建议对回购渔船的船东提高养老金标准。对不再新建、购置渔船或仅在象山籍渔船上务工的回购渔船船东,65周岁后一次性补助渔业互保退出慰问金。
构建长效机制,提升渔船规范化管理水平。一要推进渔船公司化管理。组建国有公司对捕捞渔船实行统一的公司化管理模式,完善“捕捞船+运销船+电商+加工企业”产业链,建立企业化、组织化经营模式,提高渔业捕捞安全管控和规模作业效益。大力推进渔业安全数字治理,强化“全天候、全时段、全区域”海上安全智治监管,增强海上预警研判、动态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渔业生产安全水平。二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在实施减船转产政策后,出台渔业补助、渔船保险、渔船贷款等配套政策,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将渔业从生计向产业重新定位,实施更加规范的安全监管标准,加大安全生产政策保障力度。三要优化服务措施。履行渔船管理属地和属人责任,把象山籍人士拥有的县外籍渔船纳入安全服务范围,引导他们参照象山标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在实现所有渔船安全管理标准一致的情况下,开放市场,吸引更多的渔货来象山交易,填补本地渔船逐步退出后的市场容量,使象山从做原料向做产品转变,从做生产向做市场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