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省政协民生协商论坛发言摘要
![]() |
编者按
10月17日下午,省政协举行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民生协商论坛,论坛在丽水市政协、香港政协委员会客厅设分会场,政协委员、专家和界别群众代表踊跃建言。
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主任童亚辉作重点发言:
我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工作成效明显,政策体系、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绿色低碳产品与服务供给持续加大,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得到普及推广。但对标“两个先行”使命任务,对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还需大力倡导、持续发力。
把握“主旋律”,着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综合采取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制订《绿色低碳生活行动方案》,出台《绿色低碳生活行为守则》,颁布《绿色低碳生活指导手册》,建立示范点,提高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意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依托主流媒体组织宣传、传播理念、引导舆论,借助网络媒体抢占先机、参与互动、扩大影响。强化教育系统性变革,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度植入各学科、各层级教育培养体系,健全碳中和领域职业能力证书制度,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碳中和紧缺人才、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和通用人才。
壮大“主力军”,着力丰富绿色低碳产品服务。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环保生产工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打造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与转化相配套的梯次研发体系。强化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集成创新和综合运用,推动形成一批绿色低碳技术群,打造一批绿色低碳技术示范标杆。把绿色低碳纳入民生实事整体布局,推动公共服务“适绿化”改造。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广普及碳标签,提高绿色低碳产品辨识度。创新商务发展,搭建绿色物流体系,完善绿色市场服务。
打造“主引擎”,着力强化绿色低碳政策激励。
建立绿色低碳法规制度体系,使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有法可依。建立低碳生活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各地创新打造绿色低碳生活典型模式。建立低碳金融保障体系,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和参与主体,稳妥有序发展碳期货与金融衍生品,探索“碳排放权增信+抵押贷款+碳保险”等融资模式,开发多种利率品种和更多长期限的绿色债券产品。建立碳普惠共享体系,继续宣传推广浙江碳普惠平台,扩大用户规模,优化碳账户责任主体,健全碳账户数据构成,丰富碳积分兑换权益,释放低碳生活红利,激发公众对高品质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
聚焦“主战场”,着力引领绿色低碳生活风尚。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倡导绿色低碳建筑,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倡导绿色低碳餐饮,鼓励“种植基地+中央厨房”模式,打造“全电厨房”,推进厨余垃圾回收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倡导绿色低碳服饰,推广应用绿色纤维制备、高效节能印染、废纤维循环利用等装备和技术。倡导绿色低碳购物,减少消费环节碳排放。倡导绿色低碳旅游,充分挖掘森林、海洋、湿地等自然高碳汇体资源的旅游价值。倡导绿色低碳家居,加快推动居民生活节能降碳,促进乡村居民消费能源结构向“煤改气”“油改气”转型。倡导绿色低碳办公,创建绿色节能政府机关,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方式。
胡真舫(省政协委员)
浙江是平台经济大省,要发挥平台企业作用推动绿色消费,建立评价机制。针对平台企业推广应用绿色快递包装、采用原箱发货减少物流环节二次包装等举措,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促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广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物流配送模式。针对各类绿色消费市场化激励举措,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发放绿色消费券、绿色积分、直接补贴、降价降息等方式激励绿色消费。建立完善配套统计监测制度。探索建立由政府引导、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的平台企业推动绿色消费统计制度,开展常态化数据收集、统计监测和分析预测,科学、系统评价平台企业推动绿色消费情况,树立一批标杆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使绿色消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林东(省政协委员)
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让清洁能源成为“能源革命”排头兵。加快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摸清资源底数,扎实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行动和核电发展专项行动,实施风光倍增计划,打造华东抽水蓄能基地,努力实现低碳能源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等新型能源,加快潮流能发电示范区建设,协同发展海上风能、海上光伏和配套制氢产业,建强海上新能源产业链,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加快推动绿色金融与新能源项目深度融合,以“新能源+绿色金融”的创新模式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加大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对新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清洁能源产业上市,助力企业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清洁能源科技研发和项目建设,推动我省清洁能源发电综合技术和产业化走在前列。
卓旭光(省政协委员)
我在法国生活了二十来年,深感法国“自行车热”政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提供自行车出行补助,鼓励企业员工骑车通勤,法国政府推出“可持续交通津贴”。另一方面,增加自行车道长度,便利居民骑车出行,同时,政府主导创办自行车专业技术学院,专业培训自行车维修工。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蕴含着更加丰富、更加积极正面的内涵和外延,建议政府通过奖励或补助形式,鼓励引导居民骑车通勤出行,增加自行车道、增设自行车停放点,对自行车维修点予以适当补贴维持生存发展,主导推动共享单车回收再利用,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鲁沅兮(界别群众代表)
今天,我和我的同学带来了自己做的环保作品,都是用空饮料瓶、废旧纸盒、闲置玩具、边角布料、用过的作业本做成的。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参加过“携手1+6,垃圾分类进万家、节能进万家、护绿进万家、光盘行动进万家、绿色出行”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都是践行和传播绿色、低碳、节能理念的小使者,用我们自己1个人的力量,影响家中6位大人,把环保理念传递下去,把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从小养成好。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为保护森林资源和减少塑料污染而努力。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和无废校园建设,坚持牛奶纸盒回收,利用回收的牛奶纸盒制成学习用品。坚持绿色出行,我每天走路或骑自行车上下学,既能减少碳排放,又能锻炼身体。要节约用电,使用空调时,把空调设置到环保温度,能有效减少碳排放。坚持一水多用,用过的相对干净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或浇花,是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林桢(专家代表)
为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建议加快节能降碳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清洁低碳技术、全新零碳技术、先进负碳技术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生产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单位能耗。加强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聚焦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关键应用技术攻关和绿色创新成果转化,推动绿色低碳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培育建设一批绿色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全链条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绿色低碳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创新,积极研发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
丽水市分会场
汤家友(省政协委员)
浙江碳普惠应用上线以来,注册人数已达57万余人,发放权益激励1500余次,但碳普惠的机制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要强化顶层设计,确保碳普惠发展有方向,在促进消费端碳减排、支持碳普惠模式方面,尽快出台体系化指导意见,明确释放信号、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指导各地开展创新实践,强化“双碳”目标下个人碳减排的主体责任,推动城市碳普惠体系建立。要丰富应用场景,确保平台有粘性,建立省低碳企业商业联盟,鼓励商业联盟不断创新和拓宽碳普惠应用场景,覆盖用户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不断提高平台的客户使用体验,增强公众获取碳积分的便捷性。要打通碳普惠与碳交易市场的通道,形成闭环,提高碳普惠在市场中的活跃度和流通度,推动碳普惠长期可持续发展。
吴敏(丽水市政协委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加强“双碳”人才队伍的支撑。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新建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学院,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加快“双碳”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加快“双碳”顶层设计等各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师资优势,产教融合协同,加快对各类市场主体“双碳”知识的培训。要加大对基层、社区管理人员定期轮训工作,吃透弄清“双碳”政策法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了解掌握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双碳”形势任务,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管理干部队伍。要规范“双碳”人才培训市场,加快“碳排放管理员”等“双碳”相关职业的能力等级认定、职称评审、考核培训等工作,促进“双碳”相关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香港政协委员会客厅
车弘健(省政协委员)
香港在环境保护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出色,节能减废、拥抱绿色低碳生活蔚然成风。主要的做法有:点点滴滴从小做起,降低用电能耗,探索实施“垃圾付费”,治理城市垃圾难题,加大社区环保教育,推动废物循环利用,数字新媒体赋能,实现全港绿色生活信息共享。香港绿色低碳生活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要善用价格机制做好市场调节,适当放大用水、用电、用气梯级价格差距,探索建立“垃圾付费”社区服务机制,引导居民形成环保节约意识;做好环保教育,评选绿色低碳环保模范社区,大力组织学校开办环保课堂、讲座,形成引领示范效应;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生活,打造集“垃圾分类”“废物回收”“低碳出行”等为一体的手机应用程序,方便居民掌上查、掌上办,提供更便利的绿色低碳生活服务。
视频连线
俞梁(杭州市政协委员)
杭州低碳科技馆是全球第一家低碳主题的大型科技馆,是集低碳科技普及、绿色建筑展示、低碳学术交流和低碳信息传播为一体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要加强倡导绿色低碳理念的教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结合浙江实际,编写倡导绿色低碳理念的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教学体系;积极推广已有的优秀教学试点经验,发挥“小手拉大手”的宣传放大效益,让中小学生从小就养成低碳生活的理念和习惯。以低碳科技馆为基础,发挥低碳科普教育平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业务指导、资源共享、活动互补等形式,探索构建“一基地+多平台”的发展模式,推动基层低碳科普教育平台建设。强化数字赋能,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以科普剧、体验秀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互动方式,深入推动低碳生活宣教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营造全民践行低碳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
余金红(界别群众代表)
近年来,我们新建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在建设中融入低碳环保理念,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应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技术,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供给,推广坑塘净化系统和人工湿地,全面打造艺术采风等七大生态基地,以沉浸式零碳体验倡导群众践行低碳环保生活。2019年,新建村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净零碳”乡村规划中国案例。2021年,定海区编制出台了净零碳乡村十项导则和《净零碳乡村建设与评价规范》,不断探索实践并走出了一条可操作可复制的净零碳乡村发展之路。为全面推进低(零)碳乡村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建议在省级层面建立碳汇交易平台,建立完善碳交易制度,激发净零碳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让绿色低碳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