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宁波政协委员月谈会点子多多

  联谊报讯  68岁的宁海葛家村民叶仙绒利用自家一幢房屋就地取材自费建成美术馆,每年有超10万人次前来参观;鄞州区城杨村经过艺术化改造,吸引9家农文旅项目入驻经营,2021年带动村民增收5万元、村经营性收入增加20万元……从宁海葛家村开始,宁波探索艺术赋能激发村民内生动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宁海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入选省级共同富裕典型案例和乡村振兴十大模式。

  7月21日下午,宁波市政协围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举行“请你来协商”暨委员月谈会,政协委员、专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协商,为宁波美丽乡村建设绘就艺术画卷。

  宁海县政协主席叶秀高率先向大家介绍了艺术振兴乡村的经验做法,他希望加大艺术赋能乡村推广力度,并配套相应的政策资金,制订艺术振兴乡村国家级和省级标准,整合宁波高校、文艺团体、民间艺人资源,联合高校成立艺术振兴乡村学院,培养更多的本土优秀团队。

  “今年,我们团队重点探索村民‘精神富起来’与‘钱包鼓起来’同步推进。”宁波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丛志强是宁海艺术赋能乡村的带头人。结合近两年的实践,他建议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宁波市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专班,设立专项保障资金,加大乡村振兴本地人才培训,增加对乡村专业运营人才、乡村设计师、村民创业共富导师等的培训。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宁波市政协委员张益民建议,选优配强村委班子,选精配准驻村干部,持续搭建“村校合作”平台,推进艺术乡村大学生实训基地落地,招引专业乡村运营团队,推动乡贤文化发展,重点发现挖掘匠人匠艺,系统聚合乡村特色农业、生态转化、乡村文体等产业。

  宁波市政协委员陈建波认为,艺术赋能乡村应因地制宜注重艺术设计,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投资。

  宁波市政协委员林杰从市场化机制运营角度提出,要重视顶层设计,做好全域发展计划,为市场主体投资乡村运营提供保障。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乡村运营主体进行考核,动态提升乡村运营质量。

  宁波市政协委员俞挺认为,乡村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艺术文化资源与三大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

  “可通过推进数字化改革打通痛点堵点。”宁波市政协委员毛坚建议,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以艺术赋能供需匹配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加快政府线上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当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各项产业发展的监督引导。

  副市长杨勇表示,要以艺术提升品位,因地制宜,规划打造一批艺术特色村、艺术风景线;要坚持外引内育,大力实施艺术家驻村;要有机结合数字化和乡村发展,统筹财政支出、社会资本等,加强部门合力,共同赋能乡村振兴。市农业农村局通报有关情况,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到会深入恳谈交流。

  市政协主席徐宇宁说,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经过实践检验切实可行,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领导,顺势而为,因村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艺术赋能之路。健全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引”“育”结合,促进人才到乡村发展。发展产业,打通农民增收渠道。面向市场,盘活山林、土地、宅基地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凝聚各方力量,走出一条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艺术赋能振兴乡村之路。

  本报记者  蒋蕊瑶

  通讯员  滕艳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