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这个工疗车间,暖心!
政协委员助40多位残疾人实现共富梦
蒋蕊瑶 吕茂盛
联谊报讯 “妈妈,我拿到工资了!”下了班车,在象山的乡间小路上,小林挥舞着手中的存折奔回家中报喜。“以前他在家里,我们要专门留在家里照顾他。现在他上了班,不仅有了社保医保和工资,我们也能喘一口气。”小林的妈妈高兴地说。
存在心智障碍的小林如今和40多位小伙伴一起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的幸福生活,得益于一位政协委员的帮助。
“公司附近有许多年轻人因为身体或者心理问题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身为政协委员,我一直很想帮助他们。”2019年,象山县政协委员、宁波和信制药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冯艇了解相关政策后,在公司成立了残疾人之家,为中轻度智力和病情稳定的残疾人创建了一个集工作和康复为一体的工疗车间。
以工代疗,边工边疗,是中轻度精神、智力残疾人修复健康、树立信心、自食其力的重要平台与有效途径。冯艇与每位残疾人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为他们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安排简单的“工疗式”劳动,还组织工人参加运动会,为他们的身心健康、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平台。
“刚开始的时候有20多位员工入职,目前车间已经有49名员工了。”两年多来,冯艇一直关注着这批特殊员工的成长需求。
家住晓塘、石浦、定塘等地,上下班的交通成了很多残疾人员工就业的障碍。冯艇获知后,马上购买了两辆班车接送,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这些员工的身体情况特殊,需要专业医生的看护,为此,冯艇在公司聘请了全职医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药量和服药时间都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工疗车间全职医生陈宗良心里有了一张清单,什么时间谁该服药、吃多少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很有礼貌,见面总是主动和我打招呼,亲切地叫我哥哥。”
工作之余,提升员工的各项技能也是冯艇很上心的事。“我们公司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车间里不仅教大家一些简单的工作技能,还会常态化开展多样的培训活动,比如非遗培训、烘焙课程等,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日子慢慢过去,冯艇发现,许多员工老远就会主动向他打招呼,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有些员工刚来的时候,比较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如今,他们都把公司当做了自己的家,逐渐开朗起来。”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我在这里很开心。”“在这里上班,我能养活自己了。”“我们小夏本来整日闷在家里,现在有了工作,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平凡车间开启了一群人的幸福生活。
“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少。”冯艇希望自己打造的这个工疗车间,能托举起更多残疾人的共富梦,“这里不仅仅是他们温暖的港湾,更是他们走出困境、融入社会、实现自我的平台!”
本报记者 蒋蕊瑶
通讯员 吕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