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对话60后

——记长兴政协一场跨年龄的交流

  □本报记者  朱敏敏  通讯员  吴佳菁

  长兴县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委员驻地,有张“圆桌”格外吸引眼球。

  出生于1996年的佘韬委员、1984年的朱胜平委员、1964年的张志敏委员围坐在一起,正聊得火热。别看他们年纪差得多,却有着不少共同语言。

  佘韬是本届长兴政协年龄最小的一位委员。第一次参加两会,激动之余,也有点小紧张。在得知张志敏已经是三届老委员时,她赶忙向他“取经”学习。

  “我出生在60年代,和你差了32岁啊!”张志敏是本届长兴政协委员中最年长的一位。但一谈起履职,他的那股热情和认真劲儿丝毫不输年轻人。“说说你今年带来了什么提案?”一坐下,张志敏马上和佘韬交流起来。

  “作为一家塑料制品企业的负责人,我对身边的环境问题特别关注。”佘韬认为,企业要积极推行环保理念,通过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创新,为行业做好示范,力所能及为本地生态环保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环境有两种,一种是硬环境,一种是软环境。我关注的是软环境,通俗地说就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作为长兴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张志敏一直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墨为家乡人民送上文化关怀,守护长兴文脉、传递文化自信。

  这一老一少的对话引来了朱胜平的关注。“我这里有一些调研资料,正好和你们一起探讨一下。”

  如果说佘韬和张志敏关注的是“绿水青山”本身,朱胜平则将目光瞄向了“金山银山”的转化。这次全会他带来的提案是《加强“两山银行”建设改善长兴县自然资本投资环境》,提出了探索运用“额定指标”、加快完善“市场模式”等四方面建议。

  “感谢两位前辈的指导,回去后我再修改完善一下提案。”佘韬表示,要多向老委员们学习,多参与调研,了解民生民情,把更多“90后”的心声带到政协平台上。

  一张“圆桌”,呈现的是“90”“80”“60”不同年代政协委员的思想碰撞,尽管生长在不同的时代,来自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政协委员,都有着共同的初心:“不负众望,尽心履职,为民发声,为百姓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