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一版要闻

这本重要《读本》新学期在中小学课堂亮相

  □郑琳 金丹丹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一套全新教材将进入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成为学生必修课,这就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

  这套《读本》,是青少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读本》已在全国5个省的中小学进行了试教试用,浙江省是其中之一。《读本》还进行浙江省级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杭州)培训活动。

  去年11月,杭州市西湖区的四所中小学参与了《读本》全部内容的试教试用,包括两所小学——杭州市星洲小学、杭州市三墩小学;两所中学——杭州第十三中学、杭州市三墩中学。

  《读本》有哪些精彩内容?经历试教的老师们有什么感触?孩子们有哪些感想?

  精心设计 由浅入深

  立德树人 意义重大

  记者在杭州几个教育部门教研室,看到了《读本》的小学、初中不同版本,立刻被它的思政主旋律和独特设计吸引住了——

  小学低年级的《读本》第一讲是《我爱你中国》,从我们的美丽家园说起,展示了国旗、国徽、国歌。这一讲中还列举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和伟大成就,例如孔子、万里长城、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等。

  不仅如此,这个单元还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做了一张图文时间表。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香港、澳门回归,从复兴号动车组首发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内容浅显易懂、图文并茂,还很贴心地给复杂的汉字注上了拼音。

  第二讲《一心跟着共产党》中,同样用了大量图片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出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刘胡兰、王进喜、焦裕禄、雷锋,也有一些不太熟知的面孔——例如川藏线上的“英雄信使”其美多吉。这位长途邮车驾驶员,冒着生命危险,穿行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上,行驶140万公里,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最后是抗疫英雄们,钟南山和无数抗疫医护人员的形象出现在《读本》中,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初中阶段,《读本》的内容深度有了一个飞跃,分为8讲16个章节。相比小学的内容,初中版文字量大了许多,每一讲的开头有不少理论性的文字,阐述这一章的主题,随后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图文例举实例。比如第一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出现了嫦娥五号探月任务,用中国航天事业示范“中国梦”。

  第一讲的第二章节阐述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对初中生来说或许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读本》中对此做了比较接地气的解读:展示了上世纪70年代的“三大件”(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并这样阐述个人生活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从当年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作为美好生活的象征,到如今,14亿中国人意气风发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时代的进步带来了人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社会·法治初中教研员王艺表示,《读本》由浅入深,体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她说,中小学思政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但《读本》的内容更系统,立德树人的意义重大。对学生而言,《读本》中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有助于让他们了解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等,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指引。”

  “试教时的这一幕,让我深深感动”

  杭州第十三中学的社会·法治老师郑惠方去年参与了试教。今年7月的《读本》(初中)国家级培训会议上,她作为试教老师代表,分享了第五讲“法治兴则国家兴”的课例研究内容。

  去年11月底,郑老师试教的是《读本》(初中)第一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第二课时内容——《“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孩子们在知道中国梦内涵的前提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知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郑老师在上课时,加入了生活化的内容,采访了学校保安、校医的梦想,录了一个视频——从我们身边人的梦想,从他/她的梦,到“我的梦”,最后回归到学生对个人、国家未来的憧憬和想象,希望孩子们结合自己未来的工作、生活,为助力中国梦、助力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探究与思考”环节,郑老师让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梦想,在2035年期望的生活(职业)状态和2050年期望的生活(职业)状态。“让孩子们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在每个阶段,预计在自己身上会有哪些变化。”

  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句句发自内心。有一幕让郑老师非常感动,记忆犹新:“有位女生,聊起了在抗疫中她的所见所想。她说,在疫情期间,她在新闻、身边看到很多‘逆行者’,很多党员先锋,深感敬佩。女生动情地说,她以后想成为一名医生,如果国家有需要,她一定也会像在疫情中舍小家为大家的千千万万个医生一样,站在最前线。”

  在郑老师看来,生活即教育,教育取材于生活,而思想就在社会生活之中,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这门课,对于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帮助学生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习爷爷的故事,孩子们很喜欢看”

  去年11月,杭州市三墩中学的社会·法治老师王彬,在班里试教了《读本》第五讲《法治兴则国家兴》第二课时《密织法律之网和强化法治之力》。

  王老师先和同学们讲起了当时热议的一个新闻——被称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的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人脸识别案”。“这个案例和民法典内容契合,从这个新闻开始,让同学们聊一聊他们所了解的法律。”接着,王老师介绍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并引入了宪法,如何搭建这个法律体系。

  同学们跟着王老师,从身边的故事、新闻聊到法律、法治。“《读本》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统科学理论,用适应青少年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学习理解其丰富内涵,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

  同样是去年11月,杭州市星洲小学的李乐洁老师也上了一次《读本》课的试教。“第一次仔细阅读《读本》,每一讲的内容都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对学生讲清楚理论之后,进一步提出具体实践要求,让思想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李老师说,《读本》的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用多种方式讲故事、讲道理,尤其有很多生动的案例,语言描述亲切生动,很贴近学生,学生看得懂,有兴趣。

  李老师记得孩子们第一次拿到《读本》时,就很专注。“习爷爷的故事孩子们很喜欢看!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这些看似遥远的国家大事其实和自己息息相关,感受到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种子。”

  试教后,孩子们跟李老师说,很多国家大事,他们都很感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同学主动关注家国大事,《读本》是很好的资源,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个暑假,李老师一直在研究《读本》、准备教学资源包。“教师教《读本》,其实更是自己在学《读本》。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加强学习,深入研究。”

  组织“特训队” 备好“资源包”

  让《读本》好学又好用

  这堂课怎么上,是这个暑假思政老师们思考最多的问题。

  王艺认为,《读本》与《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的教材有着各自不同的展开逻辑和呈现方式,在教学上相辅相成,形成综合育人格局,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在道德与法治小学教研员俞晓梅看来,《读本》好学又好用,“贴得近”“理得清”“看得懂”。

  在教研员的精心指导下,西湖区4所参与试教的中小学的老师们,集体备课、集中研讨、磨课,从准备到呈现,以教材为基础,加入了大量的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试教后,各校又开展了试教座谈会、学生访谈,收集试教反馈意见,为《读本》的进一步修改完善和教学实践提供了细致的意见和建议。“新学期《读本》进课堂,对老师们的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育人先育己,老师自己先要加强理论学习,精准理解。”

  今年暑假,俞晓梅带着区里50多位骨干老师成立了《读本》(小学)“特训队”,设计好《读本》小学版两册书的每一讲,一轮轮磨课、修改,针对小学低段、高段不同的特点,加入形象生动的案例,每一讲都撰写了详细的教案,做好课件,录好微课。俞晓梅说,小学要上好《读本》课,准备好“资源包”很重要,直接就可以用上,为老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

  7月19日《读本》(初中)国家级培训结束后,王艺和同事们也立即行动起来,带着区里初中10位骨干老师分工合作,一起备课、磨课,在把握科学性、正确性的基础上,不断补充素材,加入最新案例、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目前,初中课程8讲16课时的“资源包”制作也进入尾声。老师们还研发了小学、初中两本党史区本教材,作为同学们的辅助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