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一版要闻

文章导航

峥嵘岁月 初心不变

—十年四访王会悟

  □吴骞(第五届嘉兴市政协常委,嘉兴日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

  王会悟,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放哨人。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进行到30日晚时被暗探发现,为保证大会顺利进行必须立即转移。王会悟提议去嘉兴南湖继续开会,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同意。大会最终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顺利闭幕,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由此宣告成立。

  从1981年至1991年,笔者因工作需要曾先后四次与同事一起拜访、采访过王会悟老人。

  这四次访谈围绕两个关键词“茅盾”和“建党”。

  当年访谈的具体内容,可以立体勾勒出王会悟的“人设”轮廓:中共一大卫士、南湖红船“舫娘”;建党元老夫人、文学巨匠表姑;“五四德赛”青年、妇女解放先锋。

  在建党百年之际,一起重温这四次访谈经历和内容。

  01

  第一次拜访、采访王会悟的时间为1981年9月15日晚上,地点在北京市和平里14区14幢3单元202室,当时我在桐乡县委宣传部工作。

  1981年2月,桐乡宣传文化系统发现了茅盾(沈雁冰)少年时代的两册作文。当年3月27日,一代文学巨匠茅盾在京病逝,这两册作文失去了让主人亲自辨认、甄别的机会。

  此时,桐乡办了两件事:一是实质性启动乌镇茅盾故居的住户搬迁、旧屋修复和文物征集工作。二是派人携带茅盾两册作文原件赴京复制副本,请茅盾家属、秘书和相关专家甄别。

  抵京后,我们来到和平里的王会悟家。83岁的王老上穿灰色大襟夹衣,戴着眼镜,靠坐在客厅书橱前的木椅上。虽一头白发,但她身板硬朗,声音响亮,记忆力强,应答敏捷,表述清楚,十分健谈。

  这次拜访前后持续两个半小时,王老女儿李心怡始终陪伴。当看到两册“文课”影印件时,王老双眼放光,十分肯定地判断,这是70年前比自己年长两岁的姑表侄子雁冰的习作。

  沈家与王家是多代姻亲世交,茅盾的祖父是王会悟父亲的姑妈所生。王会悟的父亲王彦臣开办了镇上有名的书塾,6岁的王会悟与8岁的沈雁冰(沈德鸿)曾是该书塾同学。

  谈到茅盾故居的原貌,王会悟记忆犹新。她说,故居由临街的祖传楼房和后院的新建平屋两部分组成。祖传楼房坐北朝南,面临观前街,是一幢四开间、两进深砖木结构旧式楼房,西边两底间为家办书塾,茅盾幼年曾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后面的新建平屋,是茅盾于1934年亲手设计草图,在旧屋基上翻建的。

  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社会上男子开始剪掉辫子,女孩子不再裹脚缠足。有一次,王会悟在大街上遇见剪了辫子的沈雁冰,好奇地问:“你在乌镇也这副模样,不怕被人背后指骂?”沈雁冰朝王会悟的脚上看了看,反问:“你不是也没有裹小脚吗?”两人相视而笑。

  “初心”印记

  民国初年,沈雁冰向王会悟介绍了方英女士在嘉兴成立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嘉兴女子师范学校。王会悟女承父业,也在乌镇试办桐乡首家女子学校。受益的乡亲们交口称颂小王老师的好思想、好做法,也为她日后参与创办上海平民女校积累了实践经验。

  02

  第二次我们拜访、采访王会悟的时间为1981年9月19日下午,地点不变。

  因为上次访谈在晚上,光线影响了摄影,我只为王老试拍了一帧大半身坐姿照片,表情倒很好。因王老喜欢,后来她的女儿还向我要了底片。当天室内散射光上乘,我翻拍了王老预先寻找出来的一批史料。有从图书馆复制的同样大小的影印报刊;还有王会悟17岁时在乌镇拍的云光照、建党初在上海拍的大半身照等。

  这次,我们主要了解她青少年时期如何赴嘉兴、湖州求学深造,如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逐浪弄潮,如何在建党前夕于上海同李达相识相交、定情成婚等情况。

  因受乌镇当地封建保守乡绅和县里不作为官员破坏,王会悟创办的女子学校不得不关门。正好雁冰传来消息,方英校长开办的嘉兴女子师范学校招收16周岁以上的女生,不用交学费,只收书杂费。

  1913年下半年,年仅15岁的王会悟来到嘉兴女子师范学校先读预科。一年后的夏天,她以优良的成绩预科毕业,很想再读四年正科,但苦于交不出书杂费,只能回乌镇应聘到湖溪小学教书。

  1918年春节,王会悟在参加沈雁冰和孔德沚在乌镇的婚礼后,和沈雁冰有过一次长谈。沈雁冰要王会悟多了解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融入世界新潮流,他还提出,掌握英文交往常识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会大有帮助。王会悟遂决定去湖州的湖郡女校学习英语。

  当新文化运动揭开“五四”的序幕,王会悟被《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所吸引。当王会悟看到1918年初出版的第四卷第一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后,当即也用白话文给陈独秀写信。她在忐忑之中终于等来陈独秀的回信,在信中,陈独秀欣喜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教会学校,勉励王会悟做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新时代新女性。

  1919年的五四浪潮也拍打到湖郡女校,王会悟于5月8日晚上集会。次日,王会悟走在示威游行队伍的前列,手举标语,高喊口号:“废除二十条”“还我青岛”等。经过“五四运动”的逐浪弄潮,王会悟深感中国妇女只有加入组织起来的先进队伍,唤醒大众的民主思想觉悟,在民族的独立解放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解放。

  1919年9月,王会悟在沈雁冰的帮助下,离开学习生活了三年多的湖郡女校,奔赴新希望的所在地上海。沈雁冰为王会悟介绍的第一个职位,是担任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会长徐宗汉(注:辛亥革命元老黄兴夫人)的秘书。沈雁冰告诉王会悟,徐会长委托他找一个聪明伶俐、英文很好,有写作和办事能力,有为妇女解放而奋斗决心的新知识女性做秘书,这个人正是你啊!

  的确,王会悟作为秘书相当称职,进步也快。一次她帮徐宗汉整理书桌上的文件时,发现了一本叫《解放与改造》的杂志,里面有篇署名作者李鹤鸣的《女子解放论》文稿引起了她的注意。作者真名就是李达,笔名鹤鸣、鹤。

  1920年8月,李达抱着“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的目的,从日本回国,汇入陈独秀、俞秀松等人的建党行列。当时王会悟已成为刚成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员,与李达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他俩开始了恋爱生活,并于1921年4月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家里举行婚礼。

  “初心”印记

  王会悟回忆,在同李达热恋和蜜月期间,除了谈情说爱,还谈理想抱负。李达说的最多的是三条: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该天下为公,建党为民、入党爱民,共产党无自己私利,只有人民公利。二要改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状况,上海的外国租界和星级酒店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吃一顿饭可花掉百姓一年的生活费,绝不合理。三要建设民主共和的社会主义强国,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团结共和,国家文明富强。王会悟又补充两条:妇女解放,男女平权;有限政府,人民监督。

  03

  第三次拜访、采访王会悟的时间为1986年7月6日下午,地点不变,同行者有时任桐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钟桂松和桐乡中学老师孔令德。

  1986年7月3日,我们三人一起赴京,参加“茅盾诞辰90周年纪念会”。7月6日下午,我们带着王老桐乡亲戚委托的礼物和桐乡特产杭白菊,拜访王老。

  因前段时间身体不好,王老在我们进门前半靠在床上看书。见到家乡来人,她非常高兴,一定要下床来。在我们再三的劝阻下,她才坐在床上和大家说话,但不停地叫保姆端茶、剥糖、拿水果,十分热情。

  王老对故乡的变化和人民生活十分关心。当谈到乌镇茅盾故居已修复一新,正式对外开放时,王老大加赞赏。当谈到这次全国纪念茅盾诞辰90周年大会盛况时,王老略有所思,深情地说:“历史是公正客观的,党是英明伟大的。”

  从1966年到1986年的20载岁月中,王老是在痛失亲人的日子里度过的。但如今,88岁高龄的王老精神依旧,话语中流露出豁达和远瞻,瘦小的身躯里似乎蕴藏着一股巨大的内力。

  这次拜访,因时间关系,我们要赶回香山集体晚餐,只能将事先拟好的访谈提纲交给李心怡。半月后,分两次对王老进行了电话采访。

  1921年2月,《新青年》在沪付排时,新青年社被查封,迁往广州,身为编辑之一的李达日夜为采编操劳。面对无暇顾家的丈夫,王会悟不仅承担了全部家务,照顾李达的生活起居,还要帮助校对、誊抄文稿。

  4月中下旬,上海早期党组织由李启汉、陈望道等策划组织“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身为中共上海发起组代理书记的李达尽心尽力、繁忙不堪,有时工作到快天亮才上床休息片刻。王会悟主动承担了更多的文案任务。其实此时,王会悟为补贴家用,已在上海蒲柏女子学校任教,白天也很忙。

  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李汉俊兄长李书城寓所召开。13位正式代表(代表全国58名党员)以及两名共产国际代表,不同乡音、不同语言,商讨议程,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7月27日至29日,连续三天召开三次讨论会,连续三天详细讨论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负责中共一大后勤警卫工作的王会悟,在7月30日晚发现有外人闯入,会议被迫中止,部分代表转移到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商讨对策,决定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开会。

  经王会悟精心安排,会议代表用两天分两批坐火车到嘉兴。8月2日(注:嘉兴党史研究认为应是8月3日,党史学界尚无定论),中共一大在南湖的一艘丝网画舫游船上继续举行。王会悟始终坐在船头放哨,她让代表们在船上吃午饭,自己则机警地坚守岗位,瞭望四周湖面湖岸的动静,定格成一幅南湖红船“舫娘”的美图,直至中共一大胜利闭幕。

  “初心”印记

  中共一大后,由李达主持,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创办《妇女声》半月刊。实际主编是王会悟和王剑虹。王会悟在第三期发表的《中国妇女运动新趋向》中提出,要唤起一班有知识的女性加入妇女运动。

  04

  第四次拜访、采访王会悟的时间为1991年4月16日上午,地点在北京市建国门外灵通观国务院宿舍5号楼805室。

  1991年4月,我以嘉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身份,带队赴京向中宣部请示汇报建党70周年纪念活动方案等。

  4月16日上午,我们找到位于建国门外的灵通观国务院宿舍,向王老汇报情况,邀请她派家属回故乡参加活动。王老考虑到自己高龄体弱,不宜出远门,决定由儿子李心天代表全家出席嘉兴活动。

  王会悟对浙江省委决定把全省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放在嘉兴,同南湖革命纪念馆落成典礼相结合,非常赞赏。她建议纪念馆布展时中共一大代表排列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保持一致,建议利用兴建纪念馆的机会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还建议进一步明确中共一大代表从嘉兴火车站步行到南湖上船开会的足迹路线等。王会悟的建议引起重视,后来逐条采纳完善落实。

  接着,她从中共一大谈到中共二大。中共二大仍在上海召开,为保障安全,地点选在李达和王会悟的家——霞飞路以北公共租界的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就在这里召开。会议有分有合,在陈独秀主持下,将各组意见汇总,再由大会决议。

  当年底,受毛泽东邀请,李达与王会悟带着1岁多的大女儿李心田,从上海奔波到长沙,暂住在毛泽东与杨开慧位于清水塘的家里。毛泽东向杨开慧介绍王会悟,中共一大召开时那么危险,如果不是她,我们可能都已经被捕了,是她设法把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召开。

  大革命失败后的1932年2月,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脱党的李达仍坚持革命宣传。李达让王会悟用省吃俭用省下的私款,在上海开办“笔耕堂书店”,翻译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程》和《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全面抗战开始的1937年7月,王会悟在北京将李达多年保存的书稿装入一只箱子,埋入自家院子的土坑里,独自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南下寻夫。途经青岛、徐州、郑州和汉口,最后终于在湖南零陵与丈夫李达团聚。

  1947年前后,王会悟从重庆回到乌镇老家,养病的同时办了两件事:一是成立“新乌青社”,二是组建“青镇妇联”。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坚持要求回湖南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49年12月,他被任命为湖南大学校长。王会悟则同子女一起留在北京。后来,王会悟所在的法制委员会被精简撤销。她虽刚50出头,因身体状况不佳,提前离岗退养。

  “初心”印记

  南湖之女王会悟为中共一大会址还做过一件实事,是上世纪90年代初,她得知嘉兴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在全市范围开展“我为南湖增光辉”集资兴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活动,二话没说,嘱咐子女从自己有限的退休金中拿出100元寄到嘉兴(当年币值:普通干部月薪百元左右)。至今,鸟瞰为党徽造型的老南湖革命纪念馆,北门镌刻捐款名单的花岗岩墙上,依然清晰地闪亮着“王会悟”的大名。这就是南湖之女王会悟——一位组织上没有入党的真正共产党人的“初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