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浙江潮

侨乡纪行

  □周启泉

  在侨法颁布三十周年之际,江苏省高邮市政协法制外侨民宗履职小组一行十余人,远赴浙江侨乡考察学习。秋冬时节的江南,天高云淡,风清气爽,青山隐隐,草木未凋。短短四天,我们驱车三千余里,走侨乡、进侨馆、访侨胞、议侨事,行程匆匆,收获满满,感慨多多。

  宁波:走出去

  我们的第一站是宁波。在宁波,刚一下车就踏进了宁波帮博物馆。在一楼展厅,陈列着邵逸夫、包玉刚、董浩云(董建华之父)等九尊雕像,他们都是走出宁波的知名人物。其实,从宁波走出去的,何止他们?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滩,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宁波人,即便今天,上海常住人口中,也有16%是宁波籍。宁波人不仅走遍全国,而且遍布天下。

  谁不说俺家乡好?宁波人为什么要走出去?讲解员告诉我们,明末清初,江南农业经济落后,狭小的空间,举步维艰,宁波人只好走出家门,从事如鸡毛换糖的小商品买卖。后来,因为走出去,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眼界宽了,心胸大了,便相互提携,彼此牵手,一拨又一拨的宁波人迈出山村,走南闯北,乃至飘洋过海,跨越国境。

  在二楼展厅,讲解员向我们说起了“大海洋洋,忘记爹娘”的当地民谣,这对受“父母在,不远游”儒家忠孝思想影响的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在宁波人看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咽下“长亭外,古道边”的泪水,挥挥手,走出贫瘠的乡野,迈向广阔的天地,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儿郎,何尝不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孝道?

  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宁波人对于工商业经营,经验丰富,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人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因为走出去,宁波人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商业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味精厂、第一家日化工厂、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信托公司、第一家灯泡厂等诸多个第一。

  所有这一切,印证了一句俗语: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

  瑞安:走回来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瑞安人深谙其理。

  离开宁波,车行四个半小时,我们来到了温州瑞安。在瑞安,我们惊讶于当地酒店业的繁忙,而瑞安人的回答让我们明白了个中原因:在瑞安,50%的酒店客房住的是瑞安人。

  瑞安人常说,走遍天下,不如瑞安的莘塍、塘下,走遍莘塍、塘下,不如塘口的榕树下。行走天下的瑞安人,最难忘的是乡愁,最想回报的是亲人。他们隔三岔五地走回来,或省亲访友,或返乡投资,或洽谈业务,因为老家生活用品不全,干脆入住酒店。此次同行的高邮市政协常委、美滋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士华就是瑞安人,他与我们一样住在酒店。

  是的,如果走出去,不再回来,家乡所剩的只能是一个个空巢家庭,犹如断线的风筝,亦如一去不复返的黄鹤,留下空悠悠的白云和烟波江上浩淼的忧愁。这样的家乡,后劲是薄弱的,前景是堪忧的,这可以从西部地区的一些落后县中得以印证。

  瑞安人注重家乡情结的熏陶。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是瑞安人,瑞安因此建成了全国首家国旗纪念馆。国旗是精神象征,是游子心中的图腾,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瑞安人的爱国情怀融化在血脉中,具化为对家乡的眷恋和回乡的步伐。

  如今的瑞安,总人口约125万,其中华侨10万人,其他在外打拼的更是不计其数,因为走出去的瑞安人不间断地走回来,眼前的瑞安,村如镇,镇如县,而瑞安市,其城市规模不亚于西部乃至中部地区的一些地级市。

  “走回来”的效应不断改变着瑞安的城乡面貌,也不断惠及每一个瑞安人。

  青田:请进来

  从瑞安出城,约80公里的车程,就到了我们的第三站,青田县城。汽车行驶在瓯江两岸,恍若行驶在画中。崇山峻岭,蓝天丽水(青田县隶属丽水市,青田人喜欢把碧水、绿水说成丽水),群鸥纷飞,碧波荡漾,俨然世外桃源。

  青田,人口55万,其中华侨33万人,是浙江最大的侨乡,居民存款700亿人民币,是全国人均存款最多的县城。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钱多地少,房价如房,高耸入云,几年前就达4万元/平方米。

  青田的华侨,无疑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源泉。只有500个华侨的高邮,面对有33万华侨的青田,只能徒生羡慕,望洋兴叹。我一厢情愿地想,如果高邮侨联与青田侨联结为友好侨联,岂不是为高邮的发展孕育了商机?其实,两地合作是有先例的,十多年前,高邮某商务楼盘就因为青田华侨的投资,成了当时高邮首屈一指的酒店。

  在与青田县政协领导交流过程中,对方得知高邮某星级酒店经营状况不温不火后,随即提议,可以带侨商到高邮看一看。他说,青田人的闲钱实在是太多了,正愁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与许多高邮人一样,我一直为高邮那家酒店投入和产出不匹配而惋惜,如果真的能把青田的侨商、侨资引入,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如此看来,虽然高邮华侨在体量上与青田华侨没有可比性,但在侨务工作上,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不妨学习侨乡人为华人华侨服务的工作热情,学习他们寻求最佳结合点、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美同心圆的工作方法。天下华侨一家亲,我们还可以利用政协联系面广的优势,依托异地政协、侨联,了解侨商的投资意向,把他们请进来,从而为高邮经济发展搭桥联姻。

  请进来,也不局限于请进人、引进资金,还可以引入侨商先进的发展理念、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开辟国际市场的胆识。

  本次行程,在青田的时间很短,与侨商交流不过半个多小时,很遗憾未能欣赏瓯江两岸的夜景,我对青田的领导说,下次一定找个时间,带着家人,在青田住一住,在瓯江边上走一走,跟瓯江的夜色来个亲密接触。

  嘉兴:留下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有看到瓯江的夜色,嘉兴的夜色,却让我大饱眼福。

  嘉兴,是此行最后一站。这里名人辈出,仅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文坛巨匠茅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弘一法师李叔同、数学家陈省身、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等一大批名家大咖。

  我们下塌的酒店门前是大运河,不错,就是京杭大运河。晚饭后,天空飘起了零星的雨丝,空气愈发澄明清新。我与几个同事,一起来到运河边,边散步,边欣赏美轮美奂、流光溢彩的运河夜景。水面很宽,水位与岸边的游憩道几乎平齐,盈盈的河水伸手可及,灯光扮靓的花草和桥梁,不停地变换着色彩,释放出一道道柔和的流光,一切如梦如幻,叫人流连忘返。走着走着,心中忽然涌起一股留下来、不辞长作嘉兴人的冲动。来了,就不想走,我不免为自己的见异思迁而汗颜。

  曾几何时,就是这样一个处于沪杭连接带的城市,也为留不住人而伤透了神。上海、杭州的都市诱惑,让许许多多本地的优秀人才蜂拥而去,全国各地的人才,到了沪杭后也就此止步。人才的虹吸效应,让嘉兴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嘉兴居住国外的华人华侨相比浙江其他地区也要少许多。

  嘉兴如何在劣势中留住人才,壮大经济实力?嘉兴人提出,要以“最优生态”吸引“最强大脑”,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把嘉兴打造成为“最优人才生态市”。2019年,嘉兴人才流入率一跃成为全国第四,人才洼地华丽转身为人才高地,为嘉兴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四天里,陪同我们考察的除了当地政协领导,还有侨联的负责人,巧的是,四地的侨联主席或副主席都姓叶。我牵强地以为,是否喻意,华侨如一叶叶飘零的孤舟,而侨联是他们最终停靠的港湾,或者,也可以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华侨走得再远,终究,也要回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侨乡之行,如浮光掠影,似蜻蜓点水,对侨胞、侨商、侨企的了解只能是肤浅的印象。由于历史使然,侨乡的发展路径,我们无以复制,但侨乡人敢为天下先,毅然决然走出去的胆识,以及欣然悦然走回来,反哺家乡的情怀,值得学习与借鉴。亦反思,若无改革之门、开放之窗,各地恐依旧死水一潭,侨乡甚至会因侨而反受其累。由此观之,一方面,直上云霄,须好风借力,另一方面,激发内生动力,释放自身活力,才能真正凝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如此,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会有不竭的源泉,呈现勃勃的生机。(作者系江苏省高邮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