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爱国诗人郑虚一与舟山
孙峰
![]() |
| 舟山沈家门渔港老照片 |
⦾其人其事 □孙峰
清末民初的台湾爱国诗人郑虚一,与丘逢甲齐名,被称为“台湾两遗民”。甲午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文人丘逢甲、郑虚一等,撰写了不少诗篇表达内心情感,他们为保存民族传统、承续中华文化精神做出了积极贡献。
笔者近日在1940年7月11日的《西安晚报》上,读到郑虚一的《舟泊沈家门》等数首诗歌。这些诗歌是作为该报《血魂台湾》栏目刊登的,以《郑虚一遗著》为题共刊登了四篇诗作,在诗作后面还有一段关于作者郑虚一的文字介绍:“台湾诗人郑霁光,原籍福建人,与丘逢甲同为台湾诗人。台湾被割后,内游江浙,所为多属故国河山之感,故以台湾血魂刊出之,且乐为记之。”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浴血奋战,《西安晚报》刊登郑虚一数年前的遗作,旨在为抗日作宣传,以弘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
郑虚一,生卒不详。原名秋涵,号锦帆,又号霁光,虚一为字。台湾新竹人,祖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于台湾的一户书香家庭。工书法,善赋诗,撰有《成趣园诗钞》《山色夕阳楼吟草》等诗集。其曾祖郑用鉴,字明卿,号藻亭,为道光五年拔贡,一生致力文教,主讲明志书院二十余年,门人甚多,颇好公益,著述丰富,有《静远堂诗文钞》等传世。
诗人郑虚一,在殖民专制压制的缝隙中拒绝日化,坚持使用汉语汉文。他通过诗歌创作,悲悯百姓疾苦,忧伤家国沦陷,流露出对殖民者的仇恨,抒发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表达台湾回归祖国的愿望。
在中华书局1935年出版的《注释中国民族诗选》书第一集《爱国诗》中,就收录有郑霁光的代表作《台湾感旧》《舟泊沈家门》两首。他在《台湾感旧》(又名《割台至今已三十年感作》)诗中云:
三十年间一梦阑,
河山依旧带愁看。
后生不识前朝事,
每把威仪问汉宫。
这首诗,用了“汉宫威仪”的典故。西汉、东汉之间,王莽政权被消灭,更始帝刘玄恢复汉朝国号。其时,刘秀为司隶校尉,在洛阳为更始帝营造皇宫,当其率僚属入洛阳城,百姓见其军威肃整,喜不自禁。有老吏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宫威仪!”(《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后来,就以“汉宫威仪”为咏恢复或显示朝廷威仪之典。这里郑虚一用这个典故,隐露反对日据殖民统治的思想,他希望培育民族精神,重振中华之威,推翻殖民统治,呼唤台湾回归祖国。
除了写诗,郑虚一还热衷于创作“诗钟”。
诗钟——诗即作品,钟即时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文字游戏。有类似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曲水流觞”之形式,规定在一柱香时辰或者一定期限内作出一首诗词或者一副对联来。方法是任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嵌字,或分咏,创作五言或七言诗两句,以凑合自然、对仗工整为上。
作为台湾钟坛耆宿,郑虚一先后加入竹社、篁声吟社等文人社团,还曾出任“词宗”,担任社团诗钟创作活动的“主考官”,对社员作品进行评比。这些文人社团,也是台湾诗人不忘传统、珍视民族文化、自证民族身份的举措。
郑虚一的《舟泊沈家门》诗:
孤舟暂泊沈家门,凭吊夫差日月昏。
不受越封犹浩气,甬东终古怒潮奔。
这首诗,是郑虚一爱国诗篇的代表作,写于民国庚申年间(1920)。当年的端午节前后,郑虚一在浙江一带游览,普陀山、嘉兴、杭州等地,都留下了郑虚一的足迹和诗篇。郑虚一熟读史书,作诗喜欢用典故,这一首诗用的是吴王夫差“辞居甬东”的典故。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左传》,在讲述春秋吴越争霸的结局时说:“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这里的“甬东”,指的就是东海一隅的舟山岛。经历卧薪尝胆的勾践,复仇成功以后,他首先想到甬东这个海岛,去安置夫差这个败者之寇,让夫差做一个小国之君。但是,将成亡国之君的夫差,最终没有像当年的勾践那样去选择苟且偷生。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夫差表现出大丈夫的气概,他拒绝了勾践的美意,“孤老矣,焉能事君?”傲骨凛然的夫差不愿意国灭而苟活,他无颜面对自己的臣民,最终拒绝成为俘虏。这就是诗中所述的“不受越封犹浩气”。
郑虚一在舟山(沈家门),昔日的甬东之地,想到吴王夫差英雄末路的故事,在诗中既表达对家国沦陷的忧伤,也通过褒扬夫差的傲骨,呼唤英雄再起,金瓯重整,收复失地。
这一次舟泊沈家门,郑虚一可能是前往普陀山途中路过沈家门。他在普陀山游览后,也写下了《庚申端午普陀遇雨即事》等三首诗歌,收录在《成趣园诗钞》的“湖山游草篇”中。
